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近期刚结束对新加坡访问,继续为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铺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表示,在乌克兰危机外溢、全球经济面临重大挑战之际,以安全为前提的印太经济框架恐怕难以如美国所愿,且排他性的特质,与东协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符,红利难以持久,注定难有效推动。

许利平指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近期刚结束对新加坡访问,这是2021年底拜登总统提出印太经济框架设想以来,美国高官围绕该框架又一次对东盟国家展开访问,凸显出东盟在该框架中的重要位置。新加坡作为东协创始成员,在华盛顿看来,其在东协扮演着「军师」角色,因此美国视新加坡为印太经济框架的关键一环。

但他认为,美国和新加坡在数位经济和绿色经济方面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只是这种比较优势的合作能否被东协国家接受,仍是未知数。东协内部大多数国家属开发中国家,数位经济基础设施薄弱,严苛的数位经济规则不一定适合区域内国家。在绿色经济方面,过高的环保和劳工标准,势必提高东协国家产品的成本,使其难以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

许利平直言,反观中国与东协在数位经济和绿色经济方面已经开始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美国即将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试图把东盟作为围堵中国的突破口,最后很大可能将事与愿违。东协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交易伙伴。这体现了中国同东协合作的韧性与巨大潜力。

许利平还称,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中国与东协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激发更多需求与市场。而以排他性为出发点的印太经济框架,显然与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大势不符,很难给地区带来持久的红利,注定难以有效推动。

不过,他也不忘提醒,中国仍应认识到美国利用自身的全球霸权,推动印太经济框架可能对中国造成的负面衝击。如果按照印太经济框架的逻辑,未来中国在经济安全环境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西方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关键供应链体系将对中国形成越来越多的挤压,这可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衝击。

许利平强调,为此,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以高水准的制度型开放,促进高品质发展,妥善应对印太经济框架带来的挑战。

#印太经济框架 #东协 #戴琪 #许利平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