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县后龙镇海岸留存百年以上歷史的合欢石沪,是目前岛内仅存唯2的完整石沪,与后龙另1座毋乃石沪齐名,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游览打卡,实地踏查当地老一辈讨海人如何靠着石沪讨生活,石沪旁堤防原有步道、护栏及凉亭,在海风侵袭下破烂不堪,后龙镇公所筹资重新整修一新,让游客可以有更亮丽的打卡景点。
位在后龙镇外埔海滨的合欢石沪,相传是由早年定居于此的平埔族道卡斯族所发明设置,由于后龙镇外埔至海宝地区的海岸线,沈积了许多大型鹅卵石,道卡斯族人因而利用石头堆置成石沪,用来补捞各类渔获,后来汉人移居后龙地区,接手合欢石沪,除了利用牵罟方式捕捞渔获外,石沪成为重要的渔场,捕捞渔产还包括了石蚵、海瓜子等。
后龙北部海岸原本有多座石沪,但因后期渔捞方式改进,逐渐放弃石沪捕渔,加上石沪遭遇颱风风浪催毁,缺乏维护逐渐毁弃,如今后龙地区仅存合欢及毋乃等2座保存完整的石沪。
为了保护这2座有歷史意义的石沪,后龙镇公所每年都会编列预算雇工维护2座石沪,并举办石沪文化节,邀请各地游客同来进入石沪内,实际体验在石沪内补捞渔获的过程,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千人参与,让许多民眾了解先民生活一页。
后龙镇公所年前举办石沪文化节时,赫然发现合欢石沪旁堤防上所修筑的木质护栏、楼梯及凉亭等设施,皆因海风带来盐份吹蚀毁坏,严重影响游客安全,后龙镇长朱秋隆指示公所团队备妥计画,筹措经费整修全部护栏、楼梯、凉亭、步道铺面,让堤防步道焕然一新,成为游客打卡热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