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当地时间12日发布每周新冠疫情报告时指出,现在许多国家减少了新冠病毒检测量,但Omicron病毒仍在密集传播,由于病例人数增加极快,给医卫系统带来极大压力,死亡人数也一如预期地接近或超越前几波疫情的峰值。虽然最近一周(4月4日~4月10日)已是连续第3周全球病例人数与病死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WHO认为,这可能是各国病毒检测量减少所造成的。
最新发布的WHO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指出,虽然Omicron毒株相对毒性较温和的特性,许多国家已开始改变防疫政策。由于此毒株传播力极强,已迅速取代了几乎所有其他流行毒株。虽然毒性较低,但高传染力导致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幅增加,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例暴增,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在一些国家,Omicron导致的死亡人数已接近或超越先前各种毒株的峰值。
Omicron的出现很明显地改变了全球大部份国家应对疫情的方式,它出现于最早接种疫苗人群免疫力开始减弱之际,加强针又尚未推广,正是免疫能力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的人们已经歷了2年多的强制防疫措施,戴口罩、停止群聚、关闭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公眾对疫情已经厌倦,政府防疫官员也精疲力尽。如果它早点来,大家还会提高警觉,现在紧绷过久的神经已然疲乏了。因此,当大家看到Omicron的报导时,都只注意到「温和」这个关键词。
各国放松警惕让Omicron传播更快,最早改变防疫政策的英国,在4月初的全国感染率已创下新高,大约是7.7%。美国确诊病例的上升令人担忧,目前每日新增病例超过3万例,比2周前略有增加3%,有些比较严重的城市,例如纽约,过去2周的病例增加了近50%。加拿大、义大利等国也发现防疫政策放开后,病例增加速度很快。
许多美国的学者比较担心的是疫情被低估,美国疾病管制预防中心(CDC)也在淡化病例增加的现象,现在大部份人都依赖在家中使用快速筛检剂自我检测,但自行检测的结果又很少上报给防疫机构。如果没有进行广泛的检测,可能会无法及时发现病例在暗地里激增,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为此WHO的报告也提到,部份国家近几个月显着减少了新冠病毒检测量,如果不能保留强有力的监测系统,各国可能无法准确瞭解疫情趋势并监测病毒变异情况,建议还是要积极地维持病毒检测的数量。
欧美国家各种相互矛盾的讯息此起彼落,有些国家Omicron病例人数增加到接近或超越峰值,让不少学者专家也在考虑是否应该要再次收紧防疫政策。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福奇(Anthony Fauci)接受採访时表示,虽然上升的病例数令人担忧,但不令人惊讶,不过若确实看到住院或死亡人数的上升趋势,可能需要重新採取谨慎措施,例如恢復要求在室内佩戴口罩等等。
WHO最新的疫情报告似乎给这种担忧稍为降温,报告说,从全球范围来看,2022 年4月4日至10日这一周内,全球新增新冠病例数已连续第3周下降,与前一周相比下降了24%。此外,每周新增死亡人数继续呈下降趋势(与前一周相比下降18%)。
WHO报告指出,在设定的6个区域(欧洲、西太平洋、美洲、东南亚、东地中海、非洲)中,有超过700万个病例和超过2.2万例死亡,所有区域每周新增病例数和新增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截至4月10日为止,全球已报告超过4.96亿例确诊病例和超过600万死亡病例。
目前台湾正处于Omicron疫情扩散初阶段,中央与各地方政府都努力追纵防控,希望它在我们的医疗与防疫体系的承受范围内不要扩散得太快,争取充分的时间来减轻衝击,与等待相关治疗药物备妥。因此,除非疫情爆发速度过快,否则未来的防疫措施仍将尽量维持现状。如果全球的疫情大方向逐步趋缓,台湾防疫措 施得宜与民眾配合,或许能免除Omicron死亡人数超越前波疫情的磨咒。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