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换下来,差不多是我近1个月的台币薪水,这些『凭空』多出来的钱,够我搭四趟从东京到大阪来回的新干线,或多住上八晚的五星级饭店……。」说话的,是年约30岁左右,目前在台北出版业任职的小森。

小森的另一个身分是「哈日族」,月薪不到4万新台币的他,平均每年至少要赴日本「朝圣」4次,每年花在旅日的费用至少12万元。「疫情前,日圆匯率是1台币兑3.6日圆,现在约4.3,假设,日圆继续贬到4.6……,这样(我每年)换匯,大概就可以省下台币2万6000元左右。」小森在纸上试算着。

时间回到今年3月28日,当天日股盘中,就在日本央行发布了一则政策消息后,日圆匯率一度大贬至1美元兑125.1日圆,随后虽跌幅收敛,但收盘日圆匯价依旧重挫1.38%,兑美元收在123.85。

这则政策,名为「连续性指定价格市场操作」。

当日,日本央行发布新闻稿宣布,将在3月29到31日间,发动抑制利率扬升的「连续性指定价格市场操作」措施。所谓「指定价格市场操作」,是指日银将以指定的殖利率(即债券价格),「无限量」自民间金融机构手中收购公债。

说白了,就是日本央行宣布无限量印钞,透过向金融机构买进公债,一方面释出资金,一方面压低利率;这么一来,日圆匯率岂能不贬?

贬值有甜头也有伤害,进口货变贵买不起 恐酿停滞性通膨

摊开各家外资机构最新日圆预测;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给出的数字,是今年第2季贬到135;英国巴克莱证券则认为,有3成机率贬到140;最猛的是法国兴业银行,其在最近报告中,给出了一个自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后逾30年未见的史诗级低价:150。

巴克莱证券在近日报告中,将日圆贬值拆分成两种情境,分别是「好的贬值」与「坏的贬值」。

在这两种情境中,巴克莱皆预设日圆会贬到140的水平。在「好贬值」的情境中,日本厂商因为贬值而攀升的进口成本大多(约8成)可以转嫁,加上出口业者获利提升,整体而言,企业因此有空间帮员工调薪,经济迈向正循环。

至于「坏贬值」的情境,巴克莱假设厂商的进口成本仅能转嫁约5成,出口企业因日圆贬值所增加的获利相对有限,员工没有调薪的空间,加上通膨扬升,民眾实质购买力因此下降,经济復甦动能恐就此停滞。

综合来看,通膨压力正在升温,「成本转嫁」不易,出口商的受惠程度也无法过度乐观,「坏贬值」的上演机率似乎正在升高。而当这套剧本上演,且日本央行最终被迫必须调整宽松政策,那么,全球金融市场所担心的另一个风险,就有可能加速成形了。

小心股灾卷土重来,过去日圆套利交易屡掀金融动盪

这个风险,源自于「套利交易」。

自日本泡沫经济以来,谈到「日圆套利交易」,国际投资人往往会自动连接到一个词:市场动盪。回顾金融史,1995至1997年间、1999到2000年间、2007年初,乃至2014到2015年间,都曾出现过国际投资人为了「偿还日圆」,间接引发全球股灾的现象。

滙丰全球外匯研究主管Paul Mackel表示,「在当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之下,日圆套利交易所引发的风险其实不低。」

他解释,目前无论是美国鹰派升息可能酝酿的衰退风险,或者地缘政治引发的通膨恶化,稍有风吹草动,日圆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都有瞬间转变,从原本的「提款机」角色,变成「避险天堂」,而当这种转变发生,日圆转趋升值,套利交易就将成为加剧全球市场动盪的风险来源,「这种转变,很有可能忽然发生。」他提醒。

日圆角色的变化何时发生?终究要看全球市场的风险心态,但日本央行在哪个价位会开始改变策略,曾任日本财务官、期间多次成功左右日圆兑美元匯率的「日圆先生」榊原英资,在接受《今周刊》访问时,则给出了一个答案:135。

「若是日圆贬破135,日本央行一定会出手,要嘛就是透过财务省直接干预匯市,要不,就是日本央行乾脆启动升息应对。」他颇有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阅读全文
(图/今周刊提供)
(图/今周刊提供)
#全球 #数字 #日圆 #贬值 #日本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