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家作业》自女性视角审视家庭关系。(TIDF提供)
《我的回家作业》自女性视角审视家庭关系。(TIDF提供)

爬梳台湾纪录片史,回顾1990年代始兴的女性私电影,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常设单元「台湾切片」,今年以「真实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电影」为题,关注在主流叙事传统下曾被压抑、忽略的女性视角,并进一步探讨女性主义「个人的即政治的」概念于纪录片中的实践。

1990年代,随着拍摄器材日益简便、学院开设相关系所,台湾开始出现愈来愈多将镜头转向自身或身边亲人的个人纪录片。本单元以回顾性的视角,精选其中具代表性的13部女性创作,更纳入艺术家吴梓安策划的「从汝浮波澜:台湾女性实验电影切片」子单元,收录8部女性实验电影作品,呈现女性经验在不同创作形式下的多元展现。

母女、父女之间的亲密与矛盾,是多件作品围绕的核心。曾文珍的《我的回家作业》(1998),拍摄因乌脚病而不良于行、深居简出的母亲,在亲昵的閒谈互动间,呈现母亲的居家日常与成长记忆,自女性视角审视家庭关系。而黄惠侦的着名作品《日常对话》(2016)则展现了另一种疏离的母女关系,导演藉由拍摄试图开启对话、重新理解母亲,揭示家庭伤痕的同时,亦碰触老年同志、家暴等复杂议题。

《杂菜记》(2003)与《黑昼记》(2008),则是许慧如拍摄父亲的系列作品。导演自小母亲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关系紧密,前作以贴近的镜头凝视父亲平淡的生活碎片,父女互动乍看生疏,却隐含着无尽牵绊;续作记录父亲罹癌后,与女儿一同经歷种种治疗的艰辛日子,以白描手法细述生命不能承受之殇。温柔而感性的视角贯穿两作,余味绵长且动人。

除了原生家庭外,创作者也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跨国婚恋关系。吴淑然以《月亮之旅》(2005)拍摄自己和尼泊尔男友的恋曲,叙述女人由亲密关系开始、维繫到幻灭,最后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反思女性主体在爱情关系中的角力。萧美玲《云的那端》(2007)拍摄台法混血女儿,透过她的视角观看总在视讯萤幕上出现的法国爸爸,进一步检视网路科技所松动的空间、身分与文化认同等界线。

亦有导演尝试跳脱传统家庭的定义,或延伸探讨家庭记忆之于己身的关系。陈杏芬的《梦》(1998)与《女儿巢》(2002)即拓宽了家人的定义,前者记录导演与女友毕业后,实现开店、同居等梦想,到最后不得不分开的过程;后者拍则下自己与妹妹、前女友等四位女性在郊山上共筑家庭的日常光影,为多元成家的实践留下宝贵记录。

不少创作者选择审视女性的身体、生理经验与母职。长期厌恶自己的歪斜下颚,陈婉真以《是你吗》(2010)记录自己决心动手术正颚的心路歷程,从自身经验出发,剖析女性厌恶自己身体、面对外貌焦虑时的纠结心理。江映青的《血日记》(2010)以月经为主题,将平日女性私下交换的隐晦语言搬上台面,在多位女性的经验分享中,破解对于月经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许雅婷以自己的怀孕的身体作为创作素材,与丈夫修杰夫合作完成《The River》(2016),以自拍、投影、留存羊水冲底片等各式影像实验,描绘怀孕至分娩过程所感受到的身心变化与痛楚。周旭薇的《国家大事》(2000)关注的则是女性为人母之后的育儿经验,透过自己在工作和母职拉扯下的窘态现身说法,穿插访谈与戏剧重演,质疑社会对母职的想像,间接倡议公共托育。

#女性 #拍摄 #电影 #关系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