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左化鹏专栏】看到这一张旧照片,一个头戴斗笠、肩挑扁担的老汉,陡地从我的记忆深处,走到眼前。
他摇着串铃,由远而近。「补碗,补皿」,听到他嘶哑的嗓音,邻居的婆婆妈妈们,将家里破损的锅碗瓢盆,忙不迭地交到他手上修补。
他坐在小板凳上,我蹲在他的面前,看他覷着眼,观察裂纹的走向,先用糯米和石灰将残片粘合,再用小如芝麻的铜钉,将破损的地方固定。
他修补一个破碗大约片刻钟,修復一个锅子可能费时半个时辰,我不记得他是否上过厕所,他好像木头人一般,坐在那里动都不动。直到忙完手边的活,他长嘘一口气,我立刻帮他舀水注入復旧如新的器皿内,看到滴水不漏,他才满意的笑了。
东家修个盆,西家补个碗,他就是当时人称的补碗人,在那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破损的器皿堪用就用,舍不得丢弃,就仰赖他来修復。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靠着他的手艺,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岁月。
现在想想,他修补的应不只是破旧的器皿,也修弥了一段过往的情怀,谁知道那个缺损的花瓶,是哪位少女的嫁妆,修补的那把小花伞,也许有一对小情侣,曾撑着它,相依相偎走过下雨天,他七拼八凑起摔碎的镜片,或许能使一对怨偶,破镜重圆。
曾几何时?补碗人的身影,已消失在街头巷尾,同时消失的是卖冰淇淋小推车「叭噗、叭噗」的声音,山东大叔卖包子、馒头的吆喝声,还有那「酒矸倘卖无」的呼喊声,和「修理纱窗纱门换玻璃窗」的扩音喇叭声响,都已随风而逝,早已不復闻。
那个爱物惜物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马路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人们步屦匆匆。补碗人,已成了我心头上吹不散的人影。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