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龙头汉翔航空工业组成航太国家队,希望在陆续復甦的民用航空业,抢得国际大厂的订单,但受到国内半导体高薪抢人的影响,召募不易;对此汉翔表示,航太业相较半导体工作内容多样化,未来发展更有想像空间,就有台大机械硕士舍半导体选择汉翔,29岁升任经理职务。
目前担任汉翔生产处制造组胶合工场的杨经理,大学和硕士都就读台大机械,毕业后没有和多数同学一样进入半导体产业,25岁进入汉翔,表现优异,4年后就升任经理,对他来说,在汉翔更能发挥所长。
不过这是少数例子,台湾这几年人才大都流向半导体,汉翔副总经理黄淑媛忧心忡忡,认为半导体和其他产业关联性没那么大,一架飞机需要上百万个零件,航太必须跨许多产业,不像半导体主要是IC设计、制造与封测三大产业链,这也是为何各国都必须发展航太工业,才能带动各产业族群。
汉翔作为领头羊,有提升国内产业的责任,协助供应商被国际大厂认证升级,以原物料举例,工业用和航太用的碳纤维,价差就高达几十倍。除了扩大产业族群,黄淑媛更担心学校基础科学教育,她说:「像是大学中材料学在金属部分比重很少,半导体却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市场供需问题,但对整体工业发展的后续影响甚鉅。」
传承也是目前国内航太业重大课题,1983年开始研发IDF经国号战机,政府当时投入很大经费,聘请几百个外籍工程师,手把手教育国内航太人才;这批工程师陆续届龄退休,还好前几年确定国机国造计画,让这些经国号战机的人才得以传承,打造勇鹰号高教机。黄淑媛说:「若晚个几年,航太人才又要从头来过,从无到有,这才是国家最大的损失。」
汉翔董事长胡开宏当选航太公会理事长,非常重视人才培育,因此上任后马上建议公会设置五个委员会,其中一个就是人力资源委员会,必须与国内航太相关系所之大学建立产学合作,开设专班培养在职员工、提供充实师资。针对产业最迫切需要之跨领域人才培训,与合作学校研拟解决方案,提供会员人才需要。
汉翔内部亦成立「创新研发中心」推动数位转型计画,培育在职员工,除了赴AI学院受训,也善用外部资源办内训专班,例如争取工业局AI GO计画补助等,部分工程师则安排到国外培训,培养更高阶的航太人才。
整体产业族群上,汉翔这几年为供应商开了几百堂免费课程,就是要让上百家供应商提升品质,甚至团队驻厂解决厂家问题,希望设备尽量国产化;接下来除了军用初教机计画,还有来自国际民用航空订单,都为国内航太产业带来可观业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