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促转会今天起在松山文化园区举办「我们的明日公园-中正纪念堂转型设计展」,邀请4组设计团队提出改造方向,其中包括改为以威权博物馆为中心的台湾非营利组织总部,收集各地、各时期蒋介石铜像,集中放置于中正纪念堂体,外围以钢架及玻璃帷幕框围。
属任务编组的促转会即将在下月底落日,在此之前,促转会规划4月29日起至5月2日止,在松山文化园区南向制菸工厂1F举办「我们的明日公园-中正纪念堂转型设计展」,共邀请4组设计团队,针对中正纪念堂园区的全区转型,分别提出「放胆青年」、「威权的凝视」、「羞愧的良心」及「相聚群带聚落」4个设计方向,从不同观点切入规划提案。
提出「威权的凝视」方案的建筑师孙启榕,是将中正纪念堂的堂体位置,设立威权博物馆及台湾非营利组织总部,并收集全国各地、各时期的蒋介石铜像,集中放置于中正纪念堂体,外围以钢架及玻璃帷幕框围,并将相关叙事刻于玻璃上,通过平臺走道楼梯连接堂内、堂外;同时,也打开堂体本身的围墙,让民眾从四面八方都能进入,让中正纪念堂成为回归人民、对人民开放的都市空间。
提出「相聚群带聚落」方案的建筑师陈宣诚认为,中正纪念堂的转型,是一种多方向的连结关系,计画透过几座不同尺度的「山」造景,转化原本的空间轴线与歷史元素,并在园区内引入儿童游戏场、食农校育场等设施,破除原本单一的轴线。
提出「羞愧的良心」方案的建筑师高百庆表示,园区目前的牌楼、两厅院、纪念堂体的轴线,体现过去的威权体制,建议转型应以「反省轴线」取代目前的威权轴线。他也说,可从园区附近的歷史空间,将「二二八公园」与「台北刑务所」两个带着威权故事的点进行连结,形成园区新的反省轴线,再利用景观设计的动态特性,让新的反省轴线逐渐取代原来的威权轴线。
提出「放胆青年」方案的建筑师林隽怡说,转型是以打破威权象徵的概念,翻转基地空间主轴,改变开放空间的个性,把转型焦点放在年轻世代的空间需求,将园区切成多个区块,打造创音工作坊、世界公民屋等设施,从身体、艺术、思辨等多个角度出发,让中正纪念堂园区成为青年的未来生活学院。
促转会代理主委叶虹灵表示,促转会今天起在松山文化园区举办的展览,是继去年9月提出「反省威权歷史公园」转型方案构想后,进一步推出的社会对话活动,希望启动跨世代的想像力引擎,邀请社会一起想像一个更公共、更自由,结合人权与艺文使用的「首都特区」、「明日公园」。
叶虹灵说,这次展览也邀请了全球仅有17位的官方认证乐高大师黄彦智,规划中正纪念堂园区乐高模型,参观时都可一起动手,透过乐高积木打造转型愿景,欢迎民眾一同参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