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广播电台19日报导,该调查由荷兰新闻调查平台「Follow the Money」主导,旨在分析中欧科学家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调查人员搜集了约35万份欧洲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学术论文。调查显示,从2000年1月1日到2022年2月1日,欧洲大学和「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的研究人员之间合作2997篇学术论文,研究涉及人工智慧、机器人技术、半导体、自动驾驶车辆和雷达技术等敏感领域,其中至少有349篇是在德国学者的参与下完成。
报导还称,大约2210篇学术论文有一家中国军事院校参与。与该校联合发表论文的欧洲高校中,几乎一半来自英国,接下来是荷兰和德国,与德国大学合作的至少有230篇。此外,欧洲大学还与中国一所物理研究院合作发表457项研究,法国以51项名列前茅。报导提到,该军事院校和物理研究院均在美国的制裁名单上,但美国这些限制不适用于欧洲。
据报导,此次调查的分析是基于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一份评估中国大学与中国军事安全机构之间联繫的清单。一些中欧合作研究被列入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类别。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在网站上警告说,德国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仍未意识到这些危险。
「德国之声」19日援引专家的话称,一些合作研究成果无法排除军民两用的可能。但报导也称,德国官方并未禁止这样的合作,德国法律保障学术研究自由,涉及双重用途问题的科研合作只是全部专案中的一小部分,对所有中国学者採取普遍怀疑的态度是错误的。
《环时》报导,一名与中国大学合作的德国学者指出,一些研究人员对这样具有政治性的调查报告感到担心,认为这会毒化中欧科学合作。他表示,大学与中方合作都是按规定进行,是相互的,对促进欧洲的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环时》报导,中国军事专家傅前哨表示,欧洲媒体提到的相关领域都是非常常规的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领域。因为目前人工智慧发展方向就是图像识别、自动驾驶车辆等等,这些技术以民用为主,也可以转为军用,两用情况非常多,很难截然画分。
傅前哨分析,「俄乌衝突中有很多西方国家提供给乌克兰的民品是专门用于军事的,包括对讲机、红外监视系统、消费级无人机、手电筒等。目前世界就是向智慧化发展,所有国家都向这个方向攀登,因此展开相应合作是很正常的。粮食、医疗、生物等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分开军用和民用。」此类调查报导反映出一种非常狭隘的观念,完全是为挑事而挑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