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最新观察报告称,经过2021年最后1季度的大幅增长,2022年第1季度的工作时数明显下滑,比2019年第4季度(新冠危机前的基准)低3.8%,相当于有1.12亿人次失去全职工作岗位。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总工时锐减当中,以中国减少幅度与规模最大,约占全球工作时数减少总量的86%。

据《德国之声》报导,中国大幅减少工作时数,主要是近期新冠防疫措施所致。除了中国的防疫限制外,乌克兰战争冲也击了全球经济。报告指出,乌克兰战争导致工时暴跌,俄罗斯的工时也大幅下滑,与2021年第4季度相比,分别下跌15和1.3个百分点。

而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面临通胀压力,尤其粮食及能源价格,全球供应链中断、金融压力上升以及货币政策的紧缩,尚未对世界各地的劳动市场产生全面影响。与新冠封锁对工作时间的直接影响相比,金融和其他衝击造成的经济活动下降,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才能完全显现。报告提出警告称,「2022年工时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越来越大。」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Guy Ryder)表示,这些数字尚未全面反映出乌克兰战争的衝击。该组织认为,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今年第2季度将减少相当于1.23亿个全职就业机会,这里存在非常真切的危险,下次的报告引用的数据可能会显示劳动市场急剧恶化。

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发现,疫情爆发2年后,多数劳工的收入还未恢復。2021年,3/5的工人生活在劳动收入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国家。此外,疫情期间的性别差距也在扩大。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工时的性别差距比危机前的基准大0.7个百分点。非正规就业的妇女受影响幅度最大。从收入群体来看,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性别差距增幅最大。

2021年底和2022年初,发达经济体的职位空缺急剧上升导致劳动市场趋紧,对于求职者而言,工作岗位数量上升。但总体而言,没有强力证据可以表明劳动市场普遍过热,因为许多国家仍有相当多的失业和剩余劳动力。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表示,全球劳动市场的復苏出现逆转,不平衡和脆弱的復苏因为各种危机加深而变得更加不确定。这对工人及其家庭,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将会是具有毁灭性的,甚至演变成社会及政治混乱。

#劳动市场 #国际劳工组织 #工时 #復苏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