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朱国珍专栏】我小时候没那么喜欢读书,最常翻阅的是黄页电话簿,那时候的电话簿有半个枕头那么大,抱起来很有成就感。黄页电话簿教会我的是跨界思考,从基隆到屏东,从婴儿用品店到棺材店。如果按照姓名笔画搜寻,还会发现臺湾同名同姓的人好几页都翻不完。
我没想到长大以后会以推广阅读为职志,无论是教书、写作都与读书有关。每次读完一本书,我衷心感谢作者让我站上巨人的肩膀,将视野放大到更远的地方。如果能更具体地分享阅读,那真是欢欣无比的成就!因此我非常高兴「读书」与「分享」能够在电视节目《读力创作》获得双重满足,虽然准备工作辛苦费时,但是每次与各界来宾谈完一本书,都彷佛在知识领域淘金成功,能量富足充满,让我每次录影结束丝毫不感觉疲累,反而更像是充电百分百。
最近几次介绍的书籍都与原住民族有关,最特殊的一次是邀请到阿美族祭师巴奈・母路在现场带领大家举行告灵式。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祭仪,听着巴奈老师轻柔地miluku(说;歌),并配合动作以手指酒盅并且沾洒祭酒抛掷。祭仪举行前,巴奈老师特别提醒「心里要充满乾净」,当时我还好奇思索:「不乾净的是什么呢?」也因此更加谨慎专注参与仪式。过程中,我想到逝去的外公外婆,希望他们在天上能收到这份祝祷(外公外婆是太鲁阁族,和阿美族语言不同),但是我相信任何祝福都能消泯语言界线。在第三次祝祷时,逝去已久的姨父、表弟突然浮现在意识里,我清楚感觉到他们在微笑,欢喜迎接告灵祝祷,透过祭仪的神圣。
更奇妙的是经过祝祷的米酒尝起来只有甘甜,丝毫不觉辛辣。我原本担心自己酒量不好,喝一口酒都有可能让我起酒疹或起脑雾,然而祝祷仪式结束时喝下去的那一小杯「路」的媒介之后顺录五十分钟结束,现场与谈人充分发挥,让这集节目精彩好看,也验证了告灵式的圆满。
最近几集的节目内容都让我收穫丰富,无论是《穿越臺湾趣歷史》里透过赖祥蔚教授考证到我从未听闻过的宜兰猴猴族、小琉球原住民族、以及后山净土的花东竟然是当年北洋舰队首次两栖登陆作战的场域。
或是意外发现《我长在打开的树洞》作者程廷是我姨妈家隔壁的邻居,我带小壮丁在姨妈家游泳池玩水时就正对着他家后院。我开玩笑对程廷说:「我们十几年前应该就见过面了,我常在游泳时看到一个男孩到后院晒衣服。」
以及促成我决定来趟台东池上轻旅行,生平第一次在池上慢游,亲自感受好山好水好邻居以及大坡池的人间照影,透过马翊航《山地话/珊蒂化》里不断投射的家族与身分探问。
接下来我们还会分享夏曼‧蓝波安的海洋文学与《看见机会-我在偏乡十五年》。我的童年寒暑假都在花莲偏乡度过,姨妈家门前就是「支亚干大道」,后院走路一个小时就到清水溪;外婆家在铁道旁,漫长寂寥的暑假让我们经常对经过的火车车厢挥手,用一知半解的英文大声吶喊「哈罗」和「埃拉福哟」。
火车引擎隆隆作响,列车长室与车厢人影彷佛缩进火柴盒,一个接着一个,在靠近与远离的路途中,连结偏乡与异乡。它们接下来会经过万里溪、马太鞍溪,也许将来有一天会穿越大海抵达更远的岛屿。
每次火车经过,向旅人挥手只是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祝福。时光擦身而过,悲欢离合何尝不是!只有祝福是心灵涌泉,读书分享也是。人生道路上某个阶段的陪伴,好比祝福的涌泉,喜爱阅读正是源源不绝的甘美,持续滋润灌溉心田。
作者为大学讲师、作家、广播主持人,曾创下连两年获林荣三文学奖双首奖记录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