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气候变迁影响日渐加剧,台湾于去年加入了全球净零的行列,然而如何落实净零目标,并兼顾产业公正转型,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财团法人环境与发展基金会于13日举办「国际净零趋势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邀请环保署、工研院绿能与环境研究所郑名山副所长、美国谷物协会卢智卿驻台代表、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暨台湾氢能与燃料电池学会曾重仁理事长、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吴一民处长、台塑关系企业总管理处黄溢铨副总经理、台湾水泥公司邱钰文资深协理等代表与会,透过产、官对话与跨域技术交流,共同迈向2050净零愿景。
环保署气候变迁办公室蔡玲仪主任表示,2050净零碳排已是社会共识,国发会于今年3月公布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各部会正如火如荼进行12项净零战略的计画研拟与预算编列,此外,《气候变迁因应法》通过立法院联席审查,目前部分条文已进入朝野协商;企业端也有减碳的决心,但担心随之而来的产业衝击,身为统筹单位的环保署,政策须考量公正转型的效果,因此需要各方的建议,从技术、产业面集思广益,争取各界支持,让国家整体减碳效能的推动更佳提升与落实。
「要达到净零,得仰赖目前还未成熟的概念与原型技术」。工研院绿能与环境研究所郑名山副所长表示,当前的太阳光电、风力发电、生质能等技术对减碳工作推展有所助益,但未来须仰赖氢能、海洋能、地热能、储能等新兴技术达到净零,工研院目前透过软体建置、实验案场的方式,试行余氢纯化再利用、地热探勘、废热回收等技术,与产业共同厚实国内的研发量能。
针对氢能的发展,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暨台湾氢能与燃料电池学会曾重仁理事长则补充,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产氢方式包括天然气重组、煤汽化、水电解三种方式,若台湾要发展零碳氢能,可透过再生能源电解水的方式产制绿氢,但受限自有再生能源的供应量,未来主要还是得仰赖进口绿氢的方式。
在交通减碳的技术方面,美国谷物协会卢智卿驻台代表以美国低碳汽油发展经验及减碳为题,分享以混和生质酒精(乙醇)的低碳汽油进行交通减碳的实例,卢智卿说明美国因使用低碳汽油,在2005-2019年间已大幅减少5.4亿吨交通碳排,随着乙醇的炼制技术升级,碳排效益持续提升,迄今全球已有60余个国家採用低碳汽油作为减碳的关键战略,F1赛车赛也在今年正式规定以低碳汽油作为主要燃料。若台湾跟上国际趋势使用低碳汽油,不仅可促成交通碳排年减220万吨,还有助于国内汽车维修产业、石化产业的公正转型,减缓相关从业人员的衝击。
而此次座谈会,亦邀请产业界代表,与与会人员分享企业减碳相关经验。其中,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吴一民处长表示,中钢遵循政府政策与国际趋势,于今年2月正式成立中钢节能减碳与碳中和推动小组,透过氢气还原炼铁技术的研发,尝试以冶炼过程产生的焦炉气做为炼铁还原气体,并以高炉气、转炉气发展钢化联产技术,与石化业合作建立低碳产业链,另外,也在制程中纳入碳捕捉技术,规划未来透过CCS碳封存,使低碳高炉变成零碳高炉,透过逐步改善与适时的制程更新,以稳健达成低碳转型、净零转型的目标。
台塑企业总管理处黄溢铨副总经理说明,台塑集团自1993年开始推动节能减碳,近年以循环经济发展原物料循环、能源循环、水循环、废弃物等强化应用资源效益,也透过导入AI、模拟系统、数位转型等方式优化制程、进行新能源与碳排管理,2007年至今已减少965万吨的碳排,减幅达15.7%,面对大趋势的转变,台塑会努力配合国家政策的规划,努力朝碳中和目标迈进。
台湾水泥公司邱钰文资深协理坦言,水泥产业要迈向净零确实有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水泥主要原料为石灰石,在制造加热过程中会产生CO2,光是制程就涵盖63%的碳排,但台泥还是务实面对,首先通过SBTi国际组织审查通过,设立2025阶段性目标,相较2016年减少11%的碳排,长期迈向净零的策略则以四大方向发展:包括低碳水泥制程技术、资源再利用、新能源及碳捕捉技术,同时发展绿能、储能、地热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技术来扩大洁净能源的使用。
环境与发展基金会蔡俊鸿董事长表示,产业跨域对话相当重要,需要互相学习与合作,才有机会加快技术应用与突破,在技术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共同努力之下,迈向2050净零目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