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24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在2月24日俄乌衝突爆发前后,中国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中俄关系的性质并未改变。中国始终站在和平的一边,劝和促谈;始终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吴大辉分析,其一,中国始终恪守中俄不结盟的原则。
2022年2月4日,中俄两国发表的《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指出,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双方敦促美国积极回应俄方倡议,放弃在亚太和欧洲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飞弹计画;不允许毫无限制地发展全球反导系统;中方理解并支持俄方提出的构建有法律约束力的欧洲长期安全保障的相关建议;反对顏色革命。
上述宣示被西方一些人认为是中俄两国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走向同盟关系的开始。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之初,西方世界充斥着「中国知情」论,进入3月后又开始喧嚣「中俄同谋」论和「中俄轴心」论,再到4月热炒的「中国军援俄罗斯」论,以及当前的「中国弱化西方对俄制裁效力」论,无不显露出西方对中俄走向结盟的猜疑。
事实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两国对当今世界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认知以及双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但是,始终摒弃冷战式的同盟思维。3月30日,大陆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进一步阐释「中俄元首所言的双方合作没有上限」:中俄合作争取和平无上限,维护安全无上限,反对霸权无上限。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协力厂商。俄乌衝突没有改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
吴大辉表示,其二,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
2月25日和6月15日,中俄两国元首两次通话,习近平指出,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3月19日,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话时,谈及乌克兰问题,习近平指出,当务之急是继续对话谈判,避免平民伤亡,防止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早日停火止战。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
其三,中国始终坚决反对单边制裁。
俄乌衝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的制裁多达数千个,中方一向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始终认为制裁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只会给相关国家的经济和民生带来严重困难,进一步加剧分裂和对抗。中方坚决反对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是中方在公开和内部场合一贯秉持的立场。
综合来看,中国在与俄乌衝突相关的议题上始终强调尽快停火停战实现和平,和平对于各国和世界是最宝贵的。中方始终呼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顾及各方利益。中国始终站在大多数国家一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