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从「西洋文学与精神医学」观点出发讨论爱情与阶级的精装书里提到《简爱》的文本,作者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夏绿蒂・勃朗特。英文书名是"Jane Eyre",直译应该是「珍・爱尔」,翻译成简爱有另一种多重隐喻的诗意。

我国中时就读过这本小说,透过书里的主人翁,让我初识爱情的甜蜜与缠绵原来包藏在阶级差异、暗藏阴谋的庄园与女主角骄傲的心里。如今重读,更让我坚信人不论出身高低,在面对爱情时都必须维持尊严,而尊严有某些部分需要建立在天生反骨这个选项上面,否则容易沦为平庸,或者附庸。

我认为「骄傲的心」是有内涵的,与那种骄纵千金的公主病完全不同。再一次阅读《简爱》,挥别少女时代对于浪漫爱情的憧憬,而今更进一步认识到长相平凡却自律严谨,勇敢拒绝爱欲与物欲诱惑,坚定内在意志的简爱,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是何其不平凡!

当年纪不到十岁的简爱再也无法忍受悭吝无情的舅妈处处偏袒自己的孩子,狠心将她推回房间关禁闭,她毫不掩饰内心悲愤,直接表达情绪:「只要我还活着,绝不会再开口喊妳舅妈。人人都以为妳是好女人,可是妳很坏,妳心肠很硬,妳才会骗人。」

我也不认为简爱是个屈服于信仰的人,当她被送进育幼院之后,她与好友海伦有一段对话,强烈呈现思辨能力:「我一定要反抗那些不公平地处罚我的人。」

结果这样的言论却被海伦斥为:「异教徒和野蛮人都抱持的教条」。事实上,书中出现多个角色,口口声声信仰上帝,却很明显地都是偽君子,尤以罗伍德育幼院的执行长布拉克赫先生最具代表性。

简爱相信的是自己,这正是出生孤苦无依的弱女子抵御浊世横流的唯一武器,也是她处处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天生反骨。

整部《简爱》的成长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驯化的过程,一个在十岁就勇敢挺身对抗不公不义的小战士,为何会在十九岁时陷入与有妇之夫恋爱的矛盾?问题就出在过去八年,她所承受的养成教育。以宗教之名设立的慈善机构,固然彰显人性的善与光辉,却也禁锢了天真少女的想像力,简爱压抑着内在澎湃的灵魂,表现出一切合乎时宜的态度,直到她所爱戴的谭波老师离开,刺激她的主体意识,渴望挣脱育幼院的樊笼,并想像出最适当的理由「新的劳务」,取代「自由」、「次激」等等不切实际的说词。她认为:「难道我连这点事都不能自己作主吗?这件事难道不可行吗?可以的。可以的。」

简爱的可爱与迷人,就在于她时刻透露反骨的性格,质疑现实环境中的不公平,觉察自身命运的遭受作弄而不甘遭受摆布。然而我们若是将她的反骨类比为前述的公主病,则大错特错。我认为简爱的反骨之所以让人喜欢,甚至钦佩,建立在以下的三个基础:

1、知识丰富

透过第一人称的书写,我们跟着简爱分享她的脑波,会发现她的大脑前额叶与海马迴异常活跃。全文引述《圣经》、《失乐园》、英国莎士比亚、德国席勒的剧作、希腊神话、荷兰画家阿尔伯特绘画,以及英格兰、爱尔兰、法国诗人作品无数,处处显示简爱知识与常识的丰富。如果我是她,光是这一点我也会为自己感觉到骄傲。

2、独立思考

简爱来到愿意接纳她的庄园,担任家庭教师,遇见天真的小女孩与慈祥的管家,却也没有对他者全抛一片心。她理性分析自己的处境与雇主的关系,甚至批评资质平庸的小女孩,她也不惧怕「读者」的质疑,因为她认为自己是「陈述事实」:「我很珍视费尔法克司太太的长处,也珍视阿黛拉的优点,但我相信这世上还有更多更显着的良善存在,我想要亲眼目睹我相信的事物。」

3、接受异己

简爱几度引用宗教或民间故事、典制(回教、印度教、阿拉伯、突厥)作为与人的互动与回应,显示她接受异己的包容度。男主角罗彻斯特的妻子虽然是异族,但这位夫人受到自己的精神疾病困扰,罗彻斯特照顾她直到她放火自杀为止。简爱为了尊重罗彻斯特的处境,自愿退让远走他乡,我认为这也是简爱令人动容的反骨之一。

芳龄十八岁的简爱不是只出一张嘴,她用行动贯彻自己的意志力。当她扪心自问:「说什么人应该甘于平淡,根本是空话。人类该有所作为,假使没有机会,就自己去创造。」两百年后我不得不为她击掌:天生反骨不容易,简爱成就自己的生命以及获得尊重,是因为她值得,而且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简爱》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在一九九五年的英国之旅,当时戴上红毛帽搭配绿色羽绒衣在各处城堡与庄园穿梭是不是也是一种对于俗世的叛逆?或者单纯出自于品味的天真?答案其实不重要了,我只知道数十年后的我更明白一件事,我不怕老,只怕无知。丰富的文学经典乘载我的生命,即使天生反骨,也是光明磊落的态度。

作者为大学讲师、作家、广播主持人,曾创下连两年获林荣三文学奖双首奖记录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简爱 #反骨 #认为 #爱情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