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高级外交官田中均近日在日本主流媒体发文,提出日本外交需摆脱「内政化」,对美一边倒不符合日本国家利益。在日本舆论充斥「亲美、反俄、厌华、嫌韩」论调当下,田中均这样疾呼难能可贵,至少反映出日本战略界依然存在清醒声音。但同时,日本政府对外战略思维依然保守僵化。岸田内阁22日通过2022年版《防卫白皮书》继续大肆渲染「外部环境严峻」,炒作中国军力发展和北韩核弹威胁,妄议中俄军事合作以及台湾问题,挑动日韩岛屿争端,并首次提及日本要发展「反击能力」。这些再度引发周边邻国批评。

项昊宇表示,岸田要想实现长期稳定执政,需要在外交上建树。而能否把握好三组关系的平衡,才是真正检验「岸田外交」成色的试金石。

首先是与美国和邻国关系。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生态下,日美同盟基轴俨然成为「政治正确」。但回顾战后日本外交史,亲美与重视亚洲邻国并不矛盾。岸田理应清楚,「宏池会」前辈池田勇人、大平正芳、宫泽喜一等任首相期间都曾积极改善发展与中韩的关系,为推动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和解作出贡献。安倍在其亲美保守的「鹰派」内核之外,也有灵活务实一面,任内曾为改善日本同中、俄、韩的关系作出努力。

其次是「和平」与「强军」的关系。岸田为了展现个人特色提出「岸田和平愿景」,并有意利用明年在广岛举办G7峰会之机推介其「无核世界」理念。从这些政策内核看,依然是大国竞争和地缘博弈逻辑。如何破解这种「和平」理念与修宪强军路线的内在矛盾,岸田还需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最后是「印太」与「亚太」的关系。美日联手在地区植入「印太」概念,打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旗号煽动阵营对抗,对秉持多元包容理念的传统亚太区域合作构成衝击。而日本自身作为亚太区域两大架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的重要参与者,本应致力维护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大局。岸田的「印太」外交如果继续凸出遏华指向,恐怕也难得到地区国家认可。

项昊宇强调,「安倍时代」骤然落幕,日本争做政治大国之心犹在,但发展困局难破。日本战略菁英需要认清,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日本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敌人」不是亚洲邻国,而是空前严峻的少子老龄化等危机。不改变僵化的对外战略思维,岸田外交在追逐日本政治大国路上的作为,也将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岸田 #安倍 #关系 #日本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