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山大学开发、台湾第一艘MIT迷你潜艇升级,继成功打造水下维生系统后,再加入空调「舒适系统」,能维持舱温湿度,日前更首次由2位操作员同时入舱,于高雄港下水实测成功,写下进化新页。
中山大学智慧操控水下载具平台技术研发学研中心与台湾国际造船合作的实测为期两日,第一日由操作员入舱,校准航姿后与潜水员共同下潜至高雄港内最深约10米处,定点测试舒适系统。
中山「科研用水下载人载具」2021年首度在中信造船厂区水下5米固定深度潜行,完成维生系统测试,迈入「载人」潜行设计阶段。但当时还未设置空调系统,下水测试时舱内温度一度升至摄氏32度、湿度90%,操作员回忆「很像在三温暖的蒸气室」。这次透过建置空调系统,成功控制温度在摄氏27度、湿度60%,在水下停留超过1时也不觉闷热。中山同年10月也完成首次实海测试,于小琉球共进行水下潜行,无人入舱,同年11月又进行了第2次实海域测试。
中山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长陈信宏表示,潜艇开发进程设定了各项设计的优先顺序,以推进操纵与运动控制系统为第一优先,接着于去年确保密闭空间内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循环正常之后,接着便着手设计舱内空调系统,透过舱内温湿度的调控,让操作员值勤过程更舒适。
「温度控制是水下作业的一大挑战!」,中山大学海下所教授、现任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指出,停留在水深20米的浅水域活动,会受海水表面温度高温影响,连带球舱内也较潮湿闷热。团队的解决方法,就是下水前预先在甲板上以「外接式冷气」将冷风打入舱体,待人员入舱后再启动球舱内的空调,以节省船载电源。
中山水下载具学研中心主任王朝钦强调,这次实测证实维生系统、舒适系统可不间断运转。操作员每隔5分钟就要以无线电回报状况。确保人员安全,并且详实记录舱内氧气、二氧化碳、温度、湿度、压力,带回大量数据,作为日后系统精进的参考。湿度下降也避免观景窗水气凝结,更利于水下拍摄记录和观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