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在哪里跌倒,就在哪𥚃躺好。」看到这样的书写,让人不自主会心一笑,多少生命意境,尽在其中。来自台东卑南族,跨界名人孙大川的墨宝,也是他信手拈来的思维境界。

相对于「人定胜天」,「爱拼才会赢」的励志套话,孙大川的话语,显得从容、智慧许多。

是的,跌倒,躺好,先反思自省,然后,也许再慢慢自己爬起来,也许等待救援,但在躺好的片刻,减少衝动,培养出更多的可能性。说这话,出自一位原住民朋友的口中,更显得难能可贵,彷佛也高人一筹。

提起孙大川,在艺文界名衔许多,他曾是原舞者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中正文化中心董事、公共电视董事、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董事,还在东吴、清华、台大、政大、东华等许多大专院校任教,人缘极佳,很会说故事、唱得一手好歌、喝酒划拳自不在话下。

下(9)月19日,他应邀推出书法展,名称叫作《「番人」写字—孙大川Paelabang danapan的戏墨与涂鸦》,自娱娱人、分享雅好之外,也希望为他念兹在兹的原住民文献出版,略尽绵力,带头促成12本《山海文化30年文献集》顺利出版,多才多艺外,心繫原住民文献纪录的诚意,十分感人。

8月16日孙大川在参加华山红馆有场热身演讲活动,题目是「返来做番— 台湾•原住民•我」,让人见识了孙大川能讲、能唱、能写、能演的强项,精彩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翌日为了进一步了解他在政治、文化双栖人生,再约了孙大川举行早餐会,听他娓娓细诉丰盈的生命歷程。自称从小喜欢麵食,我们为他准备了「典藏牛肉麵」作为早餐,外加芋头蛋糕、拿铁咖啡,孙大川非常随和,吃得津津有味。

深藏青色衬衫,标制性地套了原住民手工彩饰,孙大川爱书成痴,9万本藏书,远近驰名。他带着《山海世界》、《夹缝中的族群建构》两本着作,作为见面礼,细心在扉页上签名并题词:「相逢果识连根痛、醉死酬君也不辞」、「如山如水、有酒有歌」,果然出口成章,豪迈奔放性格,有着相见恨晚的感觉。

孙大川是台东卑南族人,生于下宾朗(Pinaski)部落,族名巴厄拉邦.德纳班(pae abang danapan),有着显赫部落家世,在母系社会体制,母亲长命107岁,是他大半生的幸福靠垫。

外型瘦小,但母亲连生10个孩子,他排行第十,前面4胎都是男孩,但因为早年接生过程草率,前3胎都因生产不顺,没能活存。第四胎则因当时公卫条件欠佳,男孩只活到3岁半,母亲生他那年已经40岁,而存活的4女2男,孙大川和排行老五的大姐,相差14岁。

孙大川父亲有着陶渊明式的浪漫,安于家中配角,饮酒自适、加上文青性格,在61岁因肝病过世。

孙大川母亲,早年也很坎坷,父母双亡,靠阿姨、姨父,拉拔成人。孙大川对姨嬷嫲、姨爷爷,印象深刻。1960年9月,就在他要上小学的前夕,传出姨爷爷病重,他被带到床塌前探望,姨爷爷眼神盯着他,紧握住他的双手,用最后的力气,对他说,「你一定得为卑南族,好好读书,否则,下田做农」

这个叮咛与托负,让他在煞那间成长许多,卑南族民族文化的使命寄托,全落到孙大川身上,所以孙大川从那时候开始有了「卑南族意识」,卑南子民的责任感,托孤传承的切身体验,让他永生难忘。

孙大川的悠悠情怀,聪慧早熟,从小学时代,就展露不凡,屁小孩竟像个大文青,对黄昏和晚霞,有说不出的偏爱,每天他只上半天的课,便和邻近村童,赶着成群的牛只,到溪边放牧。夕阳西下后,彩霞满天,大地的氛围,像极了卑南族传统男子长裤上的图案和色彩,好像快速下滑的卑南族文明。

彩霞满天的天地,成为孙大川对部落文化式微的移情,曾经灿烂过的部落文化,需要重整,孙大川意识到自己必须好好读书,为民族点灯。

大川的祖父,是卑南族宾朗部落最后一个头目,当年,他说服族人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因为天主教可以带来现代的知识,加速部落与现代社会的衔接,而且天主教允诺尊重族人的风俗习惯,一切部落节庆礼仪,完全可以延续。似懂非懂的孙大川,从小就抱定去「否定」黑夜,而是厚植自我心智,去准备一盏灯,把黑夜照亮。

孙大川磐石性格的母亲,对教会十分虔诚,来自教会的影响,她知道无知是原住民的通病,她非常坚持给子女受好教育,让他们可以靠着知识翻身。

孙大川存世的6个手足中,大姐念师大公卫系、二姐台北护专,成为台东知名助产士,接生过许多名人。三姐台东女中毕业,在台东卫生单位防痨保健员、四姐屏东师专毕业,是花腔女高音,组织妈妈姐姐合唱团。大哥念东工高工,台东消防队小队长,而他成为留欧学人,教会的影响,母亲坚持、兄姐的牵成,让他立于不败之地。

不可否认,教会对孙大川的知识启蒙,志向打造,影响深远。小学毕业,投考台东中学,要缴交志愿表,对于「将来志向」栏,他填写了「为人类永久的和平而奋斗」,他完全沈浸在教会福国济世的精神状态中,引来隔壁有钱表舅的讪笑,要母亲督促儿子务实点,改写其他有形行业。然而,知子莫若母,母亲只随口问问他几句,脸上堆满肯定与期待。

孙大川的「黄昏童年」就这样开始,让他在课余閒暇,一头栽进台东中学图书馆,拜读先知名家的各类着作,尤其20、30、40年代才子系列作品,从胡适、朱自清、徐志摩、罗家伦、闻一多、林语堂,西方的大师罗素、罗曼.罗兰,见书就啃读。苦难中国的意识,在他心中发酵,逐步萌芽,强度似乎替代了卑南族意识,具体化了宗教的普世观点,中国文化的自救图存,变成他后来生命的中心关怀。

为了就近陪伴甫丧夫的大姐与甥子女,孙大川高中北上读高中,他进入天主教会主办的恒毅中学,北部的资源更多,好书借阅更容易,例如,唐君毅作品《孔子与人格世界》、《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把中华文化的意识,当作他自己生活的基调,孙大川深受感动,因为卑南族无歷史可言,让孙大川动起移花接木的脑筋,想从中国文化中,尝试为部落族群,寻找出路。

孙大川老师王龙溪,该学生认真好学与忧国忧民,十分疼惜,也发挥临门一脚,写长信鼓励孙大川在民族情绪加上歷史急迫感,安心从先人智慧中,寻找助力。

进了台大中国文学系以及辅大哲学研究所就读,孙大千如鱼得水,他对神学、灵修学方面书籍的搜集与閲读更勤快多元。1975年前后的台大,经过保钓、哲学系事件的洗礼,渐趋平静,校园外,《台湾政论》、《夏潮》等杂物带动的社会,政治改革与本土化浪潮,却以铺天盖地式蔓延开来。

孙大川开始思考整理自己阅读、思考与信仰上的矛盾,为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付出代价。

说来孙大川算是际遇不凡,法国籍神父雷焕章(1922-2010)是知名汉学家,与作家张秀亚合作工具书,把法国巴黎私人机构与公家图书馆有关甲骨文,照相、作成拓本,出版法英中文书,他参与助手工作。

后来,比利时老鲁文大学成立圣母圣心会,他以哲学及中国上古史的专长,获得传教士南怀仁(1623-1688)基金会奖学金赴比利时留学,针对中国古代的罪,与西方原罪「original sin」概念的比较,让他找到发挥空间,浸淫2年半,受益良多。

出国进修,滞留欧洲期间,孙大千说,他最用力的不是在学术,更不是对欧洲文化的讚嘆,而是对自己流宕、矛盾的生命收拾。

孙大川最被熟知的「四乡说」,于焉成行。他解释,人生而属于一个地方、一个家族,这是第一个家乡;人生而分享自己民族、文化、歷史的生命,这是第二个家乡;人生而共担全体人类,以及所处时代的命运,这是第三个家乡;人生而寻求意义,以及一切存有的超越根据,这是第四个家乡。

第一个家乡,面对的是乡土、家族;第二个家乡,面对的是文化歷史。家族、乡土的意识,让我们活得脚踏实地,让我们的情感具体而落实;文化歷史的意识,让我们活得有向往,情感能凌空能参与歷史。

第一、第二个家乡,构成我们生活的第一圈圆满。第三个家乡,我们面对的是全体人类,以及我们共处的时代处境;第四个家乡,我们面对的是一切存有的奥秘,在「惟恍惟忽」中,去体验「其中有象」。人类之情,以及时代的共融感, 使我们的双脚,立定在此岸;而对存有的奥秘感,使我们的头(我们的精神),顶着穹苍,向超越界、隐密界的彼岸开放。第 三、四个家乡,构成我们生活的第二圈圆满。

从一己的部落原乡,到自己民族的歷史传统文化,及于其他民族的歷史传统文化,再到全人类共担的使命,以至于人在「超越界」中的自我扣问与追寻,这些层层关连的各乡,有时是相属相依,有时可能又是背离的经歷,对孙大川生命的自我安顿,自是意义非凡,对其他 与他有相类经验的人,应也具有相当的启发:他是在思考与行动中,成就自己生命的志业,这个志业,一方面深深的踩在他惦念的乡土 上,另一头,便是他生命的习染与超越。一个人的生命主体,或有他独特的「质地」。

但孙大川会用什么形式表现,可以是千姿百态的,就如他的学生,也是《山海文化杂志》的资深编辑林宜妙所描述:

虽辗转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孙大川始终定位自己是文化运动者,是一个搭建舞臺的工人;而他关心的范围,也不限于原住民议题,他对臺湾文化、中国哲学、基督宗教,乃至哲学人类学,皆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关心。

孙大川强调一种具有敞开性的主体性建构,反对任何形式的本质主义。这些普遍关怀和基本信念,贯穿他所有的论述和生命实践,也成为他文字书写的主要特色。

2023年即将是《山海文化杂志》成立30周年纪念,孙大川希望把2000年以后原住民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非常珍稀,如果可以透过妥善分类,以12个系列,成为套装出版,是他的心愿所在。每一个原住民作家的微弱声音,透过集体发声,必能成为时代的宏钟,敲出原住民真正的心声与望想。

回首来时路,原住民最为怀念日据时期以来的自在丰饶,是孙大川母亲眼中,野菜遍野,俯拾皆是的景况。

日据时代,日本人熟练完备的测量规划,对于中央山脉的精准定位,让原住民适才适所地与天地共呼吸,打造生活,现在看起来也有其科学根据,值得80年后的我们,大力参考。

最令原住民部落耿耿于怀的是,国民政府来台后,基于政治的考量、原住民成为算计中的弱势族群。本土化政策与发展,原住民都只是聊备一格的囊中物。

政党轮替之后,民进党非常擅长应用原住民,作为鄕土回归,溯源追根的对象,总统蔡英文非常重要台湾的原住民部落问题,认为是当务之急,曾经召集朝野,进行转型正义三小组会议,展开多项原住民政策:

第一,落实转型正义。台湾过去在殖民、政治威权、军事禁忌下,原住民在社会、文化、语言上,屡遭不平等待遇,今后加强研究,召告世人,不但要对原住民回復原来面貌与地位,并以当代思维反省中,记取教训,承诺类似牡丹社事件、大豹社事件、七脚川事件,永不再发生。

第二,增加学术平台机会。台湾辖内的馆博机构,一年至少举办2次原住民相关展览,强化平台效果,以及学术研究累积。

第三,大馆带小馆。由故宫博物院等公立馆博机构,以专业经验,协助原住民用自己方式策展,让原住民独特美学文化被看到,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第四,活络国际交流。孙大川在演讲中,以黄昏里的童年 、瑞士白冷会、花果飘零以及永恒的追问,来呈现他一路走来,百味杂陈的印记。

而如何安顿于第一个家乡 ,让原住民的法政存在,介入书写世界,恢復神话祭仪与乐舞,让原住民的传统得到适切保存,最后根源性的认同,至是关键。

毕竟,原住民给台湾朝野贡献非凡,例如,本土化的根源合理化、民主与多元文化的巩固、部落做为国家想像的原型 以及海洋的敞开性,山海精神的发扬光大,弥足珍贵。

寻找一个不被政治绑架的自由 ,以及空间对时间的承诺的未来,孙大川悠悠我心,依旧惶诚惶恐。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孙大川 #原住民 #母亲 #卑南族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