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中韩建交三十年纪念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表示,中韩关系不应受制第三方,应藉由建交30周年契机,避免类似「萨德」事件重演。他呼吁,中韩应该要继续维持实用外交,不推动经济脱鉤,不将民间争论政治化;要推动民间形成冷静评价对方氛围,频繁交流消除误解。

詹德斌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两国外交关系有过几次滑坡,主因是战略不信任,而且主要是受第三方因素干扰引起的,它至今仍在侵蚀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中韩之间本无战略利益的衝突。两国宜借建交三十周年之机,探索在涉及对方意图判断等根本问题上达成新的战略共识,避免类似「萨德」事件的再次出现。

詹德斌认为,中韩应继续秉持实用外交,不将意识形态引入双边关系。最近几届韩国政府总体都坚持这一点,但尹锡悦政府表现出对「价值观」外交的偏好,并且在对华政策上也反覆强调适用这一标准。未来的中韩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能否继续坚持实用主义外交。

他还称,中韩要积极化解既有矛盾,不将民间争论政治化。两国要建立新的危机协调和解决机制,以便更加迅速有效地应对两国间的新矛盾,及时防止小问题、小争论、小误解发酵成大麻烦。这时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政治人士要克制利用和煽动民间情绪,避免使民间争论政治化。

詹德斌表明,中韩继续扩大利益交融,不人为推动经济脱鉤。韩国近来有一种声音过度渲染中国风险,甚至开出经济脱鉤、技术脱鉤等药方。这显然不是引导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此外,他强调,中韩要推动民间形成冷静评价对方的氛围。中韩民眾都要适应各自发展,学会用平常心平视对方。韩国公眾需要避免无端歧视、贬低和歪曲中国,承认和接受中国地位提升的事实;中国民眾也要尊重韩国,积极评价韩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詹德斌又说,中韩民间需要通过频繁的交流消除误解,适当搁置分歧与塑造更高面向的身份认同。这些猜忌、误解和分歧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得到化解的,特别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中韩两国民眾应努力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积极走出「共性越多、矛盾越大」的怪圈。

#中韩 #民间 #争论 #詹德 #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