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特约记者刘霖林∕波士顿讯】第四届波士顿臺湾影展(Taiwan Film Festival of Boston)10月1日至2日于波士顿 AMC Boston Common圆满落幕,此次影展带来2部短片及6部臺湾电影,吸引近千位民眾到场参与。现场除了《魔法阿嬷》导演王小棣、《寻找神话之鸟》导演梁皆得以及《我的儿子是死刑犯》导演李家骅专程自臺湾来到波士顿,驻波士顿臺北经济文化办事处(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 in Boston)处长孙俭元、影展顾问林嘉贤医师与波士顿亚裔影展(BAAFF)创办总监 Susan Chinsen 等亦出席致词。
今年度的波士顿臺湾影展以「裂缝与光」(Crack & Light)为主题,裂缝象徵着人生中的缺憾,也就是有如此不完美的裂缝,温暖的光才能照入。由波士顿远见地产(Montivista Real Estate Investment)冠名赞助的《魔法阿嬷》、绿枫法律事务所(Green Maple Law Group)赞助的《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生态纪录片《老鹰之手》、《乘着光影旅行》、《听见歌再唱》等都在片单中。新北市政府也提供入选2021新北市纪录片奖优选影片的《通道》、《苦伶的脸谱》等2部短片。
《魔法阿嬷》导演王小棣于座谈会时表示,在拍摄时因预算紧凑,所有人员都需要出一份力,而戏中的那一条蛇正是一位五岁孩子帮忙配音的,「为了效果,我需要勒住他的脖子!」此话一出,让全场观眾都倒抽一口气;他才赶紧接着说:「我平常是不会这样对小孩子的!」幽默回忆拍摄现场的方式,逗得全场观眾笑声不断。制作人张可欣也在座谈中分享,她认为动画可以跨越种族、年龄、性别,别具意义,而这样的动画片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迴响,尤其是亲情、宗教等主题,透过动画片能更有能量地传递出来。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导演李家骅亦提及,电影在台放映时虽曾被观眾质疑,但他认为若人民没有权力自己处决杀人犯来伸张正义,政府也应无权处决任何人。他希望国家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司法体制来教化犯人面对并承认错误,才是根本解决社会杀人罪的问题。《寻找神话之鸟》导演梁皆得则非常高兴能与哈佛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学与鸟类博士 Scott Edwards一同交流。导演梁皆得表示,「今日鸟类,明日人类。帮助鸟,也就是帮助我们人类。」期望大家能更注重自然环境、海洋资源保护等议题。而受到影展邀请前来的阿灵顿国际影展组织(Arling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在活动后不仅对臺湾电影非常感兴趣,更主动接洽由赖丽君执导的《老鹰之手》,希望将其引入国际影展放映。
目前就读哈佛大学的萧同学说,最令其印象深刻的电影为《我的儿子是死刑犯》,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认真思考死刑这个议题,并能以更多角度去分析,而非单方面吸收媒体所陈述的看法。哈佛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人简永达则特别提到,在《魔法阿嬷》的座谈中,有位当地观眾不解,「为什么选鬼当主题?」;导演王小棣回答,「因为我们的阿嬷相信。」讲到心坎上的对话,让其难以忘怀。他认为用一场影展向美国人介绍臺湾是一项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波士顿臺湾影展完美完成了这项挑战。」
特地从纽约州到波士顿参加影展的观眾侯先生表示,「看到美国的观眾和我一样随着银幕光影而感动,让我觉得这个影展不只抚慰了像我这样身处异乡的台湾人,更给了世界一扇认识臺湾的窗口。」他也提到,最喜欢影展的部分为臺湾导演与美国学者、观眾的映后对谈,「异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这些电影的内涵超越地域,有了更深更广的普世意义。」
此次波士顿臺湾影展,为疫情后首次邀请导演自臺湾亲临波士顿与观眾互动,影展团队与波士顿在地艺文组织合作,并力邀哈佛大学教授黄乐仁(Laura Huang)、Scott V. Edwards等担任座谈会主持人,致力将臺湾的电影及文化故事与国际脉络紧密连结。在影展团队的努力下,到场参与的观眾更为多元,今年也增加不少波士顿当地民眾的新面孔到场,间接肯定了团队志工的付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