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击全世界,但我们要付出的代价恐怕比想像中巨大!《远见》发现,光以防疫保单为例,截至今年9月26日,防疫险、疫苗险共已理赔274.39万件,赔付金额超过千亿,而且后遗症开始浮现,高保费时代已然来临,民眾也难再享有优质的保险商品。这场保险史上的核弹级巨灾,究竟是谁造成的?其中有什么没被看见的真相?《远见》为你抽丝剥茧、寻求解答。
今年5月中旬,桃园三代同堂的女主人确诊,12位家人被隔离,累计防疫保单的理赔金额超过100万,刚好拿去支付年初买的进口车款;7月下旬,台北一家四口陆续隔离、确诊,也拿到60几万理赔金,妈妈雀跃地说,「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红包。」
不只这两户人家。由于Omicron无症状、轻症率达99.7%以上,绝大多数确诊者仍可在家上班,快速康復并正常生活。短短五个月,一张防疫保单让产险业吐出歷年盈余还不够,得靠增资或借贷度难关。
保险史上核弹巨灾,理赔金超过千亿
累计今年至9月26日,防疫险、疫苗险共理赔274.39万件,理赔金额达1070.41亿,是保费收入的19.33倍。其中,富邦产险前8月已赔付249.5亿,至9月19日手上还有169万件有效保单,政府如不修正防疫政策,还会继续赔下去,预估理赔金将飙破1500亿大关。
儘管产险业已完成及计画增资达754.3亿,但疫情又持续延烧,9月20日,本土确诊人数回升至4万4500例,总确诊人数突破600万大关。由于确诊率26%,远超出产险预估的15至20%,资金压力陡升,年底恐迎来二度增资潮,总金额上看千亿。
儘管产险已亏损连连,外界仍普遍认为「自己设计的保单,就得概括承受,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这堂课的代价高达1500亿,总要记取教训吧!《远见杂志》探讨保险史上的核弹级巨灾后,发现「完美风暴」的形成,并非保险业一方可为。
时空拉回2020年初疫情刚发生当下。富邦产率先送审防疫保单,4月,金管会通过,由于性价比不高,加上台湾几乎没有疫情,乏人问津。直至年底,台产推出「500元,隔离、确诊10万」的神单,採定额给付浅显易懂,才逐渐引来话题。
到了2021年元月11日,部桃爆发院内感染时,让这张保单瞬间爆红。北部居民提高染疫意识,加上业务员全力促销,迴响超乎预期。
当台产发现快达设定的8万张「风险胃纳量」时,紧急宣布于元月25日午夜12点停卖。
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民眾蜂拥到台北馆前路的总部排队,连金管会保险局局长施琼华都是看电视,才知道抢买风潮。从预计的8万张暴增至403万张,光一个周末(22至23日)就涌入百万张保单。
由于部桃感染事件很快于2月19日清零落幕,同业看到台产一口气拿到403万张保单,无不露出欣羡神情,防疫保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台产也在去年爆发515疫情后,迎来理赔潮,最终倒亏近一亿,如加计佣金、行政费用,赤字达8亿,从此退出防疫险战场。
淡江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教授赖曜贤说,这辈子从未看过民眾大排长龙抢保单,苦等五小时都要买,就知道「事情大条了」。
灰犀牛早有警讯,业界为何轻忽?
台产从赚钱到亏损,是「防疫保单之乱」的第一只灰犀牛,它就站在面前,为何业界轻忽警讯?
前臺银人寿总经理、亚太青年创新创业协会会长邱华创分析,由于民眾自律自爱,再次战胜「515」疫情,保险公司确实有吸取台产的教训,自认已提高五至十倍的费率,并调降保额,但眼看每天都是+0+0,这个生意还是很稳当的。
2021年,就这么卖出910万5664张防疫保单(防疫险+疫苗险,产险为主,寿险很少)、保费收入80几亿。从事产险30几年的主管说,产险一年一约,单一险种能卖超过900多万张,真的破天荒。
当业者眉开眼笑之际,4月初台湾开始爆发Omicron疫情,确诊人数呈指数上升,中央、地方无法招架,在「医疗量能不足」困境下,指挥中心放弃「清零」政策,紧急宣布「与病毒共存」。
防疫政策大转弯,也正式开启「防疫保单之乱」的序幕。
随着确诊人数从二位数飙升至五位数,理赔案件如排山倒海而来,业者紧急宣布停卖。业务员为服务客户,通知续保户赶紧缴费,保经代也广发群组告知有需求者「逾时不候」,导致续保、新契约同时涌入。金管会估算短短几天缓衝期,涌入200多万件的需求。
在台北上班的王小姐说,我正在开会,LINE噹噹响:「快点请家人在今天下午5:30前到便利商店缴现金。」她事后万分感谢业务员,不然就错过了。
大单瞬间涌入,堪称史无前例。一家小型产险公司提前两天告知通路停售,48小时收到7万张要保书。「事后才知道,坊间已无防疫保单,业务员呷好逗相报,昭告天下再不买就没机会了,」主管唉声嘆气,公司变成最后一只老鼠!
受访的产险主管均异口同声说,这辈子没看过这么夸张的事。最终,业者自知无法承担风险,喊出「不接受重复投保」「不接受信用卡刷卡」等规定时,瞬间又酿成「续保、核保纠纷」大风暴。
纠纷起源于有公司承诺可重复投保,发现无法负荷想变更条款拒保;还有自动续保部分,也想修改游戏规则,以降低风险。保户只好向立委陈情,金管会接受质询后进行协调,并呼吁企业诚信的重要性。
根据金融消费评议中心资料显示,截至9月7日,防疫险申诉案件达2万1332件,为去年的112.87倍,主要以拒核保、续保案件为主。
「其实申诉案件仅占承保件数的千分之2.9,且主要集中在二家(64.3%),整个产业却在民粹压力下陪葬,已形同缴械、几乎都从宽认定了,」一位产险主管无奈说,有执政党民代不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派,至今仍一直施压,怪罪金管会、产险公司。
以某大型产险公司为例,2、3月时,一个月理赔申请案件不超过2000件,疫情爆发后,5、6月每天都是上万件,几乎全集团总动员、还请临时人员赶工。「有家产险公司的行政人员累趴了,想集体离职,就知道当时状况有多惨烈,」一位业务员说,「我每天收件收到手软、打字打到抽筋。」
保单之乱蔓延五个月,谁有责任?
防疫保单之乱至今五个多月,业者确实难辞其咎,但真的毫无风险管理意识吗?其实,这与台湾的防疫政策、防疫成果密不可分。
去年元月25日,记者询问当时的指挥官陈时中会不会买台产保单时?他笑回:「保险倍数200倍,风险(确诊)千分之一都不到,效益200倍听起来不错,但风险没那么大,不太划算!」
陈时中说的没错,台湾防疫很严格,只要与确诊者接触就强制带到检疫中心、防疫旅馆隔离,加上确诊率低,保险公司发现有市场需求,如小吃店有客人确诊,老板无法营业还要被隔离,进而影响生计,需要填补损失,但又难以估算隔离、确诊的影响,遂採定额理赔,只要隔离、确诊就给3至10万不等的理赔金。
专长保险精算的逢甲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教授宫可伦表示,法定传染病保障综合保险有审查流程,保险公司有一套设计、精算、稽核的SOP,没有人会故意设计赔钱的商品。每张保单都有时空背景存在,以2020年台湾的确诊率精算,台产500元的费率都算高了。
当第二只灰犀牛(515疫情)出现时,很多公司已重推「高费率、低保额」防疫险2.0版。
但为何已拉高费率,仍无法抵挡这波的疫情理赔?「这个完美风暴的形成,如果产险公司要扛六成责任,卫福部、金管会、通路也要承担四成责任,」赖曜贤说,新冠疫情百年一遇,请诺贝尔大师精算也算不出费率。现在的重点是,产险公司要知道犯了哪些错?彻底落实风控、补好漏洞。
保险业者犯五错,如何亡羊补牢?
首先是,业者过于相信政府的清零政策,轻忽新冠病毒的传染风险及演变,尤其传染病,并非保险公司理想的可保风险。
由于业者坚信政府的防疫政策,到了今年初,全球爆发Omicron疫情时,还有产险公司推出「隔离10万、确诊5万」「隔离、确诊各赔5万」的保单,后者短短五天就狂卖超过10万件。「我们主动提醒,这两家赶紧停售,不然损失会更多,」金管会保险局局长施琼华说,产险公司才陆续改版、降保额或下架。
「产险公司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将风险重压在防疫政策上,」邱华创说,导致政策急转弯时,措手不及,毫无因应时间。
第二是,长期以业绩为导向,商品和风险不对称。
防疫险之乱主因之一就是业绩竞争。当台产攻下403万张保单时,无保单可卖的业务员纷纷要求推出商品,以抢占市场。
例如,A公司的防疫险就是被业务员催出来的。2020年中,A公司设计一张稳健保单,卖相很不好;去年热销时,业务员抱怨连连,「我们只能乾瞪眼,一毛钱赚不到,」只好再推「保费4000元、保额3至5万」的保单,还是被批评「毫无吸引力,卖不动」,保费再降到2000多元,依旧乏人问津;今年初一口气降到500、600元,两周卖出三万张。
尤其是台产退出市场后,各家更不断推出防疫险,400万张就代表400万个客户,这些人还有续保需求,不借机入市更待何时。
邱华创分析,产险都是一年一约的短单,如汽车险,很难渗透家庭。防疫险虽便宜、佣金少,恐连交通、工本费都不够,却能穿透保户的家族成员,业务员醉翁之意不在钱,是透过这张保单,建立与客户的关系。「站在客户立场,停卖前紧急通知赶快投保,好感度拉高拉满,就有机会延伸其他险种的服务。」
赖曜贤坦言,保单多数是从业务端反推来的。市场竞争激烈,低性价比保单很难行销。风险、业绩就不断在天平两端摆盪,防疫保单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第三,从未有瞬间爆大量经验,根本来不及停损。
过去虽发生过保费调涨前的抢买风潮,但防疫保单在短短几天涌入200多万张,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宫可伦分析,没人想到保单会瞬间涌入,就像演唱会的票秒杀,让网站当机。对长期仰赖实体通路的产险业来说,根本无法掌控最终的风险胃纳量,「无法说断就断、一刀切。」
他进一步分析,就是存货管理概念,过去是以天计算,这次快到要用秒。产险公司无法估算停卖前几天的缓衝期,会收进多少,事后才知道,「原来还在路上的保单,如潮水般汹涌。」
多数大单来自长期合作的保经代通路。产险不像寿险有庞大业务部队,尤其是非金控的产险公司,非常依赖保经代通路,这次多数通路赶时间代签,先将要保书、缴款单据email给公司,再补正本。产险公司基于长期伙伴关系,都从宽处理了。
但理赔都是真金白银,少者几亿、多者数百亿。这波抢单下来,产险公司与保经代关系确实受到影响。
其实,保经代也没料到衝击如此大。保险经纪人公会理事长廖世昌说,保经代帮客户争取权益,但绝不会要求保险公司全吞,我们理解送要保书,不表示百分百通过核保,也不会承诺客户一定成功。这次又牵扯到防疫政策,让核保变得更复杂。「产险向来与保经代密不可分,大家还是会一起共存共荣。」
第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螺丝松了。
防疫政策大翻转,确实让保险公司措手不及,但国民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曾铭宗坦言,「这次产险、寿险的风控出了问题,让我大开眼界。」
当过金管会主委的他说,金融机构首重风险管理。从台产理赔事件、515疫情、泰国保险公司因防疫险陆续被吊销执照,到Omicron疫情爆发,保险公司都没有认真看待这四只灰犀牛,保单持续到今年4月还在卖。
第五,防疫保单「再保」不足。
再保是保险公司用来分散风险的工具,由于防疫保单保费低、利润薄,加上台湾疫情相对轻微,初期业者并不认为每张都要再保。等到今年初,疫情升温,新的保单就更难洽到再保了。
「再保不足」是鉅额损失无法弥补的主因之一。
本身也是执业律师的廖世昌说,即便有再保的公司,也恐面临「无法理赔」的困境,症结点在台湾「居家照护=住院」的防疫政策,国际再保公司认为确诊者并无实际住院行为,倾向不接受「融通」住院的日额给付方式。
「我很担心国际再保公司不理赔,这样损失会更大,」正全力办理增资案的高阶主管眉头紧蹙。
一连串畸形乱象,惨痛代价全民担
这波防疫险惨赔,产险公司已学到教训,今后对新兴商品将严加审查,并设停售机制,跟通路的合约会明确约定,当发生什么情况时,不再有停售缓衝期,马上停止收件。
8月间,金管会举行产险总经理会议时,业界表达心声,委外行销通路想停停不了,业务员或保经代还继续卖,希望金管会考虑保费小、风险范围大的保单,改用网路投保或对通路进行「限额销售」。金管会已承诺近期会修正网路投保相关规定,增加网投的业务范围。
廖世昌说,虽然网路说关就关,马上可以停售,较不会衍生核保等纠纷,但可以网投的保单并不多,产险公司还是必须有保经代的通路。
防疫保单理赔风爆至今,创下单一险种鉅额理赔再增资的纪录,现已有三位总经理下台,甚至第一次出现要变卖大楼付理赔金的新闻。但,事件并未就此落幕,随着单日确诊数又回到4万多例,连金管会都无法回答总理赔金额是多少。
最终,不管是1500亿或2000亿,这个惨痛的代价还是得全民承担。
民眾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邱臣远总结说,防疫保单之患,就是政府带头作乱!指挥中心不负责任,做「政治」防疫;保险公司又轻忽风险管理,才产生「类赌博」、民眾如同买乐透确诊的「类挤兑」畸形现象!
本文作者:彭杏珠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0月号436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