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华东地区的上海简称「沪」或「申」,是大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近百年来,由于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一直以「世界名都」着称于世。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邻近江湖密布,全年盛产鱼虾,市郊菜田连片,四时蔬菜常青,物产丰富。上海位于交通枢纽,採购各地特产方便,这又为上海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调料。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四方商贾云集,饭店酒楼应运而生。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地方菜馆林立,有京、广、苏、扬、锡、甬、杭、闽、川、徽、潮、湘、以及上海本地菜等十六个帮别,同时还有素菜、清真菜,各式西菜、西点。这些菜在上海各显神通,激烈竞争,又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为博採眾长,发展有独特风味的上海菜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文化游记的拍摄团队走进上海市的沪菜发源地,探访中国十二大菜系的沪菜。
上海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上述十六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名菜如「红烧蛔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糟钵头」则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上海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还有不少菜馆吸取外地菜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改革了烹调方法,上海菜达到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的独特风味。
此次拍摄工作得到了、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松月楼、绿波廊餐厅、松鹤楼、和平饭店、、老麦咖啡馆的大力支持。摄制团队拍摄了苏式焖肉面、响油鱔糊面、姑苏卤鸭面等和具代表性的沪菜传统特色小吃,採访沪菜制作大师,展示沪菜的烹饪技艺和文化渊源。为了更加瞭解沪菜的文化渊源及人文连结,拍摄团队还到了上海城市规划馆、古猗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地拍摄上海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文风情。
探寻底蕴丰富的沪菜文化,仅用一周的时间拍摄,虽稍显仓促,但在相关单位的用心协助下,却不减拍摄团队用心将富含深厚的上海文化底蕴的沪菜,透过镜头推荐给更多的臺湾民眾,希冀透过影片的传达,将这些传承已久的上海饮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到大眾视野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