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庄伯伯罹患巴金森氏症15年,一直配合医师透过药物控制,7年前开始会在过马路或夜间上厕所时突然「僵住」,到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内科求诊,透过「人工智慧医学诊断中心」量化评估其发作次数与时间,并配合药物、新式介入治疗,步态不稳再获改善,生活持续自理,家人也感谢医疗团队协助让他病情恶化延缓。
庄伯伯的太太表示,先生56岁就发现罹患巴金森氏症,最初只是会手抖,病程进入第7年后出现走路除了迟缓,并经常停滞不前,脚像是突然走路被地板黏住这般僵硬,骤然暂停前进恐造成跌倒风险,经医疗团队调整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近半年透过「人工智慧医学诊断中心」利用AI运算分析庄伯伯的步态影像数据,精准估算其发作频律与时间,并配合药物及新式的治疗,同样运用AI智能评估检验治疗是否真的起作用,让步态不稳情况获改善。
中国附医神经内科部主作蔡崇豪指出,巴金森氏症是慢性神经退化的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大脑「黑质」部位退化,使得神经传导的多巴胺细胞死亡,让神经运动呈现混乱与无法控制,致使动作出现迟缓,早期发病较易察觉的症状例如肢体颤抖、动作变得缓慢、全身肌肉关节僵硬、驼背或侧弯等。
蔡崇豪说,掌握病人巴金森氏症进程,精准投入适量药物,往往是延缓该疾病的重要关键,透过人工智慧(AI)辅助工具介入调整治疗药物精准剂量,大幅增加医师诊断效率,快速揪出巴金森氏症,可提早进行手术介入或药物治疗等医疗处置。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