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姜锋4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德国联邦总理萧兹4日正式访问中国,未来歷史应该会为这次眾说纷纭的访问给出高分。从德国乃至美国一些媒体反应看,赞同者认为萧兹做出正确决定,反对者则称他不该此时来华。对于这些声音,萧兹行前在《法兰克福匯报》撰文回应。政治的要义在于引领,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认清和把握发展方向,积累前进的动能,做出禁得起歷史考验的决定。撇开被一些媒体和热衷炒作的政客涂抹的阴影,中德关系依旧呈现出许多清晰的共识。

姜锋表示,首先,两国各阶层普遍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脱鉤」不是选项。萧兹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强调,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作为有14亿多人口的经济大国都是德国的重要伙伴,从既往与中国的合作中,德国、欧洲和中国都持续获益。也因此,德国没有兴趣与中国「脱鉤」。不与中国「脱鉤」,即便是不赞同萧兹此时访华的人士也有共识。柏林还是能够清楚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以及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离不开中国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萧兹指出应该到中国来增进瞭解,寻求合作。这是一个希望在欧洲和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做出的明智选择。

姜锋称,其次,处在剧烈动盪变化世界中的德国,不赞同旨在对付中国的「结盟」。把结盟作为对外战略中对付协力厂商的工具,曾使德国多次挑起和卷入战争的灾难,也包括冷战40多年里德意志国家的痛苦分裂。歷史忘记不了,战后联邦德国和法国领导人谋画建立的「欧洲煤钢联盟」让两国建立密不可分的关系,克服歷史上的相互猜忌。建设性的相互依赖是和平的保障,而一味压制对方、追求自身绝对和压倒性的优势和安全,最终只会使自己陷入战争和危机,这是一再被歷史证实的安全悖论。萧兹明确表示,德国无意走「结盟」老路,而且中国也是不可能被孤立的。这显示出,歷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理性在发挥作用,这是政治智慧,难能可贵。

姜锋强调,再者,人类面临空前挑战,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与中国共同谋画推动。世界持续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欧洲因俄乌衝突陷入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的严重困境,气候变化在威胁人类生存的家园,如何应对这些艰巨挑战,是任何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美国自我优先的策略根深蒂固,在欧洲因俄乌衝突切断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即将迎来严冬的时刻,美国却在向欧洲倾销高价能源,就连视拜登政府为西方价值联盟「救星」的德国联邦政府绿党部长们都忍不住抱怨。尽管柏林各种政治力量有着不同主张,但他们大多有着共同焦虑:战后依赖美俄(苏)平衡维持了70多年的安全红利已经随着俄乌衝突耗尽,接下来欧洲的和平如何确保,发展怎样持续?

姜锋分析,萧兹在文章中为他的中国之行列出一系列问题,并期待着在访问中得到答案,特别是瞭解中共二十大有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时隔三年之后中德两国高层再次开启面对面的协商,对两国而言都意义重大,对动盪的世界而言更是朝向和平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萧兹 #德国 #歷史 #姜锋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