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汐止区的大同路旁,顶楼加盖的铁皮屋随处可见,一栋栋红砖瓦墙的中古公寓成排并列;走上阶梯,机器俐落的裁切声响由远而近,一家专注于加工制造的台湾典型中小企业画面浮现眼前。
它,是资本额仅6千万新台币、员工数不到200人,主营各类线材研发与制造的新呈工业。
时间,回到今年6月24日。
当日一早,新呈的多位主管们点开公司电子邮件信箱,发现一封出乎意料的信函。这封主旨为「碳减排计画」的信函,「寄件人」栏目显示的名称让主管们不敢轻忽——是新呈欧洲客户的在台分公司。
信件中,客户写道:「集团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CSR(企业社会责任),每隔几年就有新的路线图。集团承诺到203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此承诺相关,我们要求您发送一些信息,关于您的碳减排计画,请填写本文件所附的附录。」
从9月中到23日的短短一周内,新呈客户总计发出了4封「减碳追杀令」,除了催促新呈加速完成「碳盘查」相关认证,亦要求尽快将官网内容「英文化」。
新呈尽可能一一回应客户要求,但9月26日,这家欧系大厂再度出招,「希望合作伙伴,可以响应2030减碳的目标,亦即在2030年前,范畴一和范畴二应减少50%,范畴三减少15%,请贵司提供2030年的减排目标。」
「我们很难达成这个(减少50%)目标。」负责与该客户沟通的新呈协理李秀媚向本刊表示,目前新呈能向对方承诺的是明年减碳5%。
但客户施予的压力并未减缓,「大概一、两个月前,我们已接到他们更明确的『指示』,未来,只要没做碳盘查、或是净零转型速度太慢的供应商,他们就会考虑减少下单、甚至不再下单。」新呈工业总经理陈泳睿说。他随后补上一句:「好在,这家客户认为,截至目前我们的碳盘查速度已经算快的了。」
「净零转型」,或所谓的「碳中和」,是近年资本市场讨论热度相当高的词汇,近两年,苹果、微软、Google等指标国际企业,接续喊出达成净零的目标年度。但,大厂要推动减碳,最终势必会牵动到整个上下游供应链,3个月内收到8封欧洲客户警告信的新呈恐非单一特例。
面对大厂来势汹汹的净零压力,台湾的中小企业准备好了吗?
今年9~10月间,《今周刊》与全国中小企业总会、开发金控合作,针对国内中小企业进行减碳议题调查,从最终收到的近300份有效问卷中可发现,中小企业固然多半感受到压力罩顶,但更大的麻烦是减碳之路困难重重。
面对国际减碳法规压力,为了加速企业减排脚步,日前政府已确立了「碳费先行」政策。而当本刊询问若未来被课徵碳费,是否担心将衝击事业发展?高达7成的中小企业表示「担心」。
在具体行动层面上,当问及业者各自在推动净零转型上已有的相关作为时,回答「还没有相关作为」的比重近4成,显示台湾中小企业儘管普遍忧虑国际压力、未来碳费上路的衝击,但在具体行动上仍显消极。
「再等下去,我们就没有竞争力了。」国际指标碳盘查认证机构、英国标准协会(BSI)东北亚区总经理蒲树盛观察,考量到台湾的「电力排碳系数」远高于多数先进国家,甚至跟中国不相上下,这代表什么?「你必须省更多电,才能达到跟其他国家一样的减排效果!」言下之意,在净零的「立足点」不平等之下,台湾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躺平」的本钱。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