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碳中和已成全球性的重大议题,台湾产业虽然作为全球品牌供应链的重要成员,但对政府的净零碳排路径仍感迷惘,更对于2023年即将上路试行的欧盟碳边境税(CBAM)感到焦虑。为此,新加坡元宇宙绿色交易所(MVGX)董事长兼创办人白波于10月底来台,与企业分享来自新加坡的永续金融科技创新概念。
《财讯》报导指出,全球已有逾30个国家设有碳交易市场,成立上百家碳交易所,但元宇宙绿色交易所却是唯一一家能提供碳盘查(measurement)、碳减排(mitigation)、碳抵减(offset)、碳认证(certification)、碳资产交易(financing)等全方位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且透过区块链技术搭建交易平台,以确保碳信用品质,以及跨国交易纪录不被窜改。
确认资产负债! 系统化盘查
今年45岁的白波,在国际间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已将近20年。他分享,自己在研发时期就专注核能、乾净能源与减少碳排,毕业后进入高盛投资银行,2016年结合中美资金,创建亚洲绿动私募基金(Asia Green Fund),支持20、30家被投资企业转型永续。
接受《财讯》採访时,白波强调,要进行碳交易、碳抵减之前,一定要先做碳盘查,了解自身的碳资产与负债,才知道该买或该卖碳权,盘查工作还必须获得第3方单位如英国标准协会(BSI),或德国莱因技术监护(TUV)认证,取得ISO 064、067认证后,才具有效力。这个过程旷日废时,光电子邮件可能就至少往返600封以上。
白波说,碳资产负债表的产出,应该要像现行公司财报编制一样,透过已导入IFRS(国际财务报导准则)的ERP(企业资源计画)系统,就能直接产出精准且正确的财报,第3方的确信流程也应系统化。「2018年我就和SAP及甲骨文谈过,但他们竟然都没想到要做碳的ERP系统,理由不外乎是市场太小,很多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真的要做。」
因此产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结合财务和碳盘查的ERP系统,以及可以不触碰到敏感的国际政治问题,却又能符合国家自主贡献(NDC)要求的有效碳交易机制。「这两个痛点都很令人头疼,但又不能不考虑。」白波举例,如果某公司砸了1000万美元,向马来西亚某公司买了100万吨的碳权,结果马来西亚政府要把这100万吨碳权收回去自己用,并宣称这是个无效交易,「哪个永续长扛得住这个责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