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展开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势下,不惜得罪许多欧洲盟友。德媒认为,美国此举虽以国家安全为名,但实际上只是为了多维繫几年的全球经济主导权,这场美中经济战将会酿成一场新冷战,所有人都会更加接近一场军事衝突,美国最多只会获得犹如败战般的惨胜。
《德国之声》引述《商报》评论指出,为了孤立中国,美国不惜得罪欧洲盟友, 美国在经济问题上自私,欧洲必须认清这一现实,就算是拜登的继任者,也依然会走上这条经济封闭路线。
评论说,美国政府现在没有理由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在核心技术、可再生能源领域,美国想要占据主导地位,不再想让中国抢先。因此,华盛顿出台了数以亿计的补贴及投资计划,优先照顾本国厂商,美国国会两党都坚定不移地寻求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奥地利《标准报》则刊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高伯格(Pinelopi Koujianou Goldberg)的评论称,对中国的制裁很有可能迫使中国领导人採取更具攻击性的政策,最终对美国会得不偿失。美国国安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曾经发表令人清醒的言论说,全球最大经济体如果只是依靠科技创新并不足以打败对手。这样的表态是在暗示,美国必须动用一切手段来遏制对手,尽可能多地给对手制造经济方面的麻烦。它相当于承认,美国如果只是增强自身竞争力,很可能只会获得有限的成果。
作者指出,国家安全本就很难界定,任何商品其实都可以算作军民两用,军人要吃饭,难道今后向中国出口食品也要严格限制?至于美国近期力推只和志同道合国家做生意的「友岸外包」概念,作者指出,歷史已一再证实,今天的朋友不一定是明天的朋友。「事实上,美国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措施并不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是为了争夺经济主导权。假如这一趋势延续下去,那么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步,就真的有可能让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经济体。但是,认为全球经济繁荣只是零和博弈的想法是错误的,中国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就要衰落。」
文章进一步分析称,美国遏制中国的措施不一定能得到盟友的认同,而且经济界总有办法绕过各种制裁,出口管制也无法阻止中国自主研发科技。美国牺牲双方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换来的不过是多维持几年经济主导地位而已。但却会坏让全球复杂的产业链,造成物价上涨,还会阻碍科技进步,在气候保护等重要领域的合作也会受到影响。
文章认为,美国以及其他一些高度发达国家似乎忘记了过去30年间从中国获益颇丰,这一进程当然不完美:外资企业并没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市场准入权,中国商品带来的激烈竞争则让美国劳动者、某些地区付出了高昂代价。面对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美国各级政府从未对利益受损者提供足够补偿。但是,试图通过阻止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来「掐死」中国经济,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文章最后表示,希望不久前的习拜会放出的和解信号能结出果实,美中两国曾经克服迥异的文化与政治体制实现了和平共存与共同繁荣。面对经济战,美国至多只能取得一场犹如战败的惨胜。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经济战会酿成新冷战,让我们大家都更加接近一场军事衝突。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