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眾号「浙江宣传」29日发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强调疫情防控是为了防住病毒,不是为了防住人;从来只有「人民至上」,没有所谓的「防疫至上」。不管採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都应该是为了让社会能够早日回归正常,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所有的选项,都是我们通往这个目标的「桥」和「船」,而不是简单地把人防住,不计成本盲动蛮干。

文章指出:从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算来,已经过去了近三年时间。随着疫情防控时间拉长,不少人的心理承受和忍耐程度倍受考验,甚至正一点一点在流失。正如有的网友说:如果第一年是恐慌,带着一点窃喜,能在家好好歇会儿;第二年开始迷茫,盼着疫情快点结束;第三年则是有些抱怨,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文章强调,疫情防控是为了防住病毒,不是为了防住人;从来只有「人民至上」,没有所谓的「防疫至上」。不管採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都应该是为了让社会能够早日回归正常,让生活尽快回到正轨。所有的选项,都是我们通往这个目标的「桥」和「船」,而不是简单地把人防住,不计成本盲动蛮干。

文章称,走出疫情阴霾,不是一句「放」与「不放」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病毒致死率低了仍不能立马「放开」?就拿疫苗接种来说,中国8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为40%,小孩接种率还不是很高,全民整体的免疫水准也不高。一旦出现大范围感染,医疗资源也可能面临被瞬间击穿的风险。这个时候,与其纠结「放」与「不放」,倒不如先抓紧把我们的疫苗水准提上去,把药物备得更充分,把重症病床建得多多的,家里有「矿」、手里有「粮」,面对任何潜在的风险,都会心中不慌。

文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一刀切」「层层加码」?有些时候,看起来是创新举措,实际上是政策加码;看起来不是「一刀切」,实际上是造着概念搞「一刀切」。说到底,还是实事求是的意识太弱、担当作为的精神太弱、因时而动的能力太弱。

为什么有的地方防疫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却很「吃力」?一些地方「码」有了,但不管用,看起来是大数据筛选,实际上还是人在操作;不同的省、不同的市乃至不同的县都在开发各自的「码」,去一个地方就得换一个码,让人「累觉不爱」。要尽快把健康码标准真正大陆全国统一起来,把核酸检测结果互联互通,把先进地区精密智控的做法经验快快地复制推广到更多地方,「一地创新、全国使用」。不能让所谓的属地化、行政化甚至利益群体阻碍技术经验的推广普及,而是要想尽办法,让资料多流动,让病毒少流窜,让老百姓少折腾。

文章指出,为什么有时该说的不说,「对的事」却说不好、听不懂?要把那些逃避责任该说不说的揪出来曝光,把说不好、不会说的人从新闻发布席上快快赶下去,把那有资格说、而且说得好说得清说得准的人多多请上来,在不确定性中多给人以确定性,让权威专业的声音立起来。

文章强调,每一种能力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考量,那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眾的呼声与诉求,歷来是调整优化抗疫政策的基点。抗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民造福,就是护佑每一个人的健康、平安。抓住了这一点,步子就不会乱、行动就不会偏。

#人民至上 #新冠肺炎 #防疫 #防控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