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反封控抗争运动遍地开花,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乔治艾娃今天说,中国是时候舍弃大规模封控,转而以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来因应COVID-19疫情。
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乔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敦促中国「重新调整」隔离每一个病例的严厉「清零」政策,原因「正是因为这对民眾与经济造成衝击」。
乔治艾娃说,全球经济已因高通货膨胀、能源危机与粮食供应中断而受挫,中国调整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因应手段将可减缓对世界经济的衝击。
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吉祥苑社区24日晚间发生大火,因防疫封控阻碍逃生与抢救,造成10死9伤。这场大火让累积已久的民怨一触即发,掀起北京市等大城响应反封控抗争,陈抗规模之大为数十年仅见。
有关当局已松绑部分管控措施,但仍无迹象显示,他们将停止实施动辄让数百万民眾一连几个月都被禁足在家的动态清零政策。
乔治艾娃今天在柏林接受美联社访问时说:「我们看到了舍弃大规模封控、改採针对性防疫措施的重要性。这样的针对性作法可在不造成重大经济代价的情况下,遏阻COVID-19疫情扩散。」
乔治艾娃也敦促中国审视疫苗接种政策,把施打重点集中在「最容易感染的民眾」身上。
年长者接种率低迷是中国诉诸封控的一大原因,而更具传染性的变异株现踪,只让防疫压力有增无减。
从旅游、零售运输到汽车销售等,封控措施让全球第2大经济体中国所有活动都减缓下来。乔治艾娃敦促中国「调整在供应链运作上的整体评估,并留意它对全球各地产生的溢出效应」。
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预估,中国今年经济成长仅3.2%,罕见的低于全球平均。
中共之前已採取行动,往乔治艾娃建议的方向走,改採隔离有感染病例的建筑或小区而非封锁整座城市,并做出其他改变来减低对民眾与经济造成的代价。但10月以来确诊病例增加,促使承受到上级压力的地方当局实施隔离,以及其他民眾口中太过极端的限制措施。
记者问到对镇压抗议的批评有何评论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捍卫北京的防疫策略,称民眾的法定权利受到法律保障。
赵立坚说,政府试图以「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