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例严重病例的研究
上述论文题为《2021年中国湖北省秭归县日本斑点热的临床形式的病例研究》(Clinical Forms of Japanese Spotted Fever from Case-Series Study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China 20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滕中秋、秭归县人民医院龚萍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秦天研究员为责任作者。
引起日本斑点热的病原体是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皮疹和焦痂等。
2021年4月至10月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医学研究组在湖北省秭归县监测发现并确诊了5例严重的JSF病例,主要临床特徵表现为皮疹、焦痂和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不适、肌痛、寒战、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与日本JSF患者临床特徵相一致。
这5名患者为3女2男,中位年龄为53岁(47-70岁)。发病时间为4-10月(2例在春季,3例在秋季)。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这些患者均有野外活动史,但无法提供蜱虫叮咬时间和位置准确资讯。其中一名女患者出现严重脓毒血症,在治疗9日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这是中国报告的首例JSF死亡病例。
论文介绍,秭归县毗邻三峡,地貌主要是丘陵和山谷,长江水系穿县而过。上述患者都生活或工作在山谷茶园、农田、灌木丛或竹林等容易发生蜱虫叮咬的地方。当地居民对蜱传传染病缺乏足够认识,并未採取有效防护措施。
研究小组还从死亡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一种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菌株,命名为R.japonica str.YC21。与中国境内分离的日本立克次体菌株具有明显亲缘关系,推测中国境内可能存在已经流行的日本立克次体亚种。
1984年,日本首次发现JSF病例。在2007年5月至2015年1月共报告1276病例。病死率从2008年0.74%,上升到2015年2.33%。目前JSF病例已在亚洲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和中国等多国出现。
在中国大陆地区,JSF病例于2013年首次在安徽省发现以来,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区域,和东部沿海浙江省天目山,累计报告39例。
论文称,作为易被忽视的传染病,误诊和治疗延误是JSF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
龚萍指出,由于该病不常见,多数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热、四肢酸痛等类似感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因此非常容易漏检或误检,导致患者发展为重症后迅速恶化乃至死亡。「比如患者血小板减少,血液科医生可能会往白血病等方向思考,导致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