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报导,李先生表示,让不具备转运条件的轻型和无症状新冠感染者居家,应是一件符合大眾同理心的好事,但因缺少预案,反而造成顾此失彼和邻里纠纷。「目前,我们希望优化和解决的有两点:其一,理论上来看,气溶胶传播是小机率事件。既然基于此判断,将我们画定为密接人群,那么应该有专业人员及时针对楼栋排水管道等风险性进行判断;其二,阳性居家应该是为了减轻对经济和居民的影响,但如果让更多邻居陪跑,会适得其反。」
第一财经报导,李先生的经歷并非孤例。目前北京、广州等地,让符合特殊要求的无症状或轻型新冠阳性感染者居家,已部分成为预设模式,无需经过邻居签名同意;涉及人员面也有所扩大,从起初的「符合特殊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逐渐扩大到「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
但由于尚无涉及阳性居家的系统性防控预案,在对感染者、密接人员以及同楼栋或单元其他人员的权益和安全的保障上,还存在诸多细化空间。
《第一财经》报导,復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称,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让符合条件的阳性人员居家隔离,更符合公眾期待,有利于感染者的康復,更有利于有效缓解医疗系统压力。
姜庆五说,「但该优化方案的落地,还需保障民眾掌握充分资讯、理解政策优化的背后逻辑、做足准备、达成共识,以达到『阳性居家』的预期效果。」
《第一财经》报导,目前,在一些尝试「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新冠感染者可以不用转移」的社区中,邻居和感染者及家庭(或陪护人员)均存在一些顾虑:对于前者,关注点在于发生串联感染的机率几何、是否会被连带管控;对于后者,关注点在于自身或家人是否在「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范畴内,是否会被邻居歧视对待,基本生活和医疗物资能否得到满足等。
如李先生所提及的「十字花」管控原则,多名受访病毒学专家认为有待商榷,因为新冠病毒经气溶胶发生非接触传播是小机率事件。
《第一财经》报导,接触式传播也可以避免。「居家隔离的新冠病毒携带者,本身排毒量就很少,传播力不强,一般来说,呼出的气溶胶中的病毒离体3小时后,就完全灭活了。」病毒学专家常荣山称,比如,如果阳性居家人员开门取快递,佩戴好口罩,只要和快递员隔2米以上距离,病毒传播的机率就非常小了。
常荣山称:「同住人士确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居家隔离者最好拥有带有独立卫浴的房间,与此同时,在隔离期间,感染者应当和同住者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尽量不共用物品,使用了共用物品后及时进行消杀,这样就可以降低感染同住或陪护人员的风险。」
他还表示,一旦发生接触感染,同住者也无需过度焦虑。这是因为无症状或轻型新冠感染者携带病毒载量很低,发生病毒传播,被感染的密接人员也大机率为可自癒的无症状或轻型感染者,不需要进行转移进行医学治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