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海外联贷授信无担保是常态之外,外界还不知道二件事,一是行库最早是从2012年开始和Orpea S.A.往来,二是Orpea S.A.在2017年甚至拿下法国央行所给予的超高等级信评。

根据各大行库所匯报的资料,若仔细检视这件法国疗养集团的联贷案,首先,该案是自2012年开始和公股银行合作,再者,该案在2017年各大行库参与借新还旧相关联贷案时,当时法国央行给予A3,亦即在当地财务评等为「强劲」的评级,若细看该公司的营收,该公司2017年营收为31.28亿欧元,到2020年成长为39.22亿欧元,营收规模扩大约10个百分点,另外2020年有约2.1亿欧元的税前净利,更有1114个营业据点、11万张老人床位,就当时行库的徵信资料,这种条件的集团,有机会的话几乎不可能不参加其联贷案。

至于立委质疑:为什么是这六家行库踩雷?「苦主」行库也觉得非常无奈;因为目前国银的海外分行里,只有台银、合库、兆丰、华银、一银、彰银这6家分行在伦敦或欧陆有分行,大多数的民营银行在欧洲市场并无据点,而是集中在海外如美国、东南亚等其他地区,因此,这次的法国疗养院联贷案的踩雷银行都是公股银行,也是因为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有分行的全为这6家公股银行,其他民营银行没有这种「地缘关系」,自然也踩不到雷,尤其是欧洲地区台商不多,因此自贷案更少,授信更向当地企业集团的联贷案集中,但这种「集体踩雷」,却被渲染为「特定人士」下达指令,尤其是公股行库和该集团有联贷关系的起始年是2012年,是在政党轮替之前,并非2018年,但还被泛政治化的渲染,更令许多公股人士一头雾水。

就事轮事回归专业面讨论,主掌海外授信业务多年的公股金融圈人士指出,海外市场除非所承作的是和不动产有关,或是和船运、飞机有关的放款,否则的话,全部都是无担放款,不动产放款,担保品是商办大楼,至于船运及飞机有关的放款,则直接以飞机及船舶本身为担保品,尤其是海外授信更重视集团本身的信评、财务条件等,这些远比担保品重要,此外,包括美国、澳洲这些国家,重视的并非授信时的担保品,反而是商用不动产本身的「租金收益率」,正因为如此,在去年疫情之初,承租率下降时,许多大型行库的美国分行就被要求拉高提存,换言之,在这些国家主管机关看来:「有担保品的授信并非万灵丹,无担保品的未必就有疑虑!」

此外,银行法第72条之2,金管会已把海外不动产放款相关授信,连同商办不动产都一併纳入限额范围,这使得公股银行,甚至全体国银,因此在授信上能承作「有担授信」的空间更加有限。

另一位兼有主掌国内外授信经验的公股人士也指出,这就和在国内承作授信案一样,包括台积电或台塑这些首屈一指的国内企业集团,大多数都是无担授信,至少占8成以上,但国内从来不会有人质疑作这些企业集团的无担授信有风险;现在若回头去检视Orpea S.A.的财务条件,不论是信评、营运规模都是在该领域的第一品牌,公股行库承作该联贷案也合乎情理,倘若因为该公司现在的财务困难,就质疑当初的承作,未免「事后诸葛」。

一件总值台币45亿的联贷案,六家行库平均摊下来,一家大约平均摊不到8亿台币,由于这家上市公司只是暂时停牌,其他付息由于还正常,因此按金管会规定,多家行库目前提存约1成,公股行库的年终奖金不致受该案的影响。即使最坏情况下该公司破产,行库内部估计依照债权顺位清偿分配,损失率顶多7成,平均损失约在5至6亿;至于公股银行的海外授信品质如何?根据多家大型行库的最新统计,目前行库的海外逾放比都在相对低檔的水准,大致介于0.2%至0.5%之间,资产品质算是控制得不错,在各大行库之间,国内的联贷案动辄上百亿、数百亿,然而一件总金额只有等值45亿台币的海外联贷案,现在却因为外界对于海外联贷市场的误解而掀起始料未及的风波,六大行库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台积电 #台塑 #彰银 #授信 #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