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返回西螺过年,依例到附近走走。夕阳余晖中,西螺大桥下,乾涸的河道,已经成为民眾的活动空间,引来不少市集交易,有模有样,而上头艶红色的西螺大桥,彷佛成为大型公共艺术,别富风情。

西螺大桥总长度1,939 公尺,在日治时期称浊水溪大桥,位于彰化县与云林县之间,横跨浊水溪下游,以华伦式桁架桥设计,连接北端之溪州乡、南端之西螺镇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时,西螺大桥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当时全台湾最长的桥梁,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桥」。

屈指一算,西螺大桥已经71岁了,这座连结了南北交通动脉,对农业起家的台湾西部县市,发挥深远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物换星移,台湾各地发展与生态丕变,从1994年起西螺大桥桥面禁止行驶大型车辆,就预示着角色的改变,迄今高速公路、高铁的启用,该桥已式微为区域性的连络道。特别是气候变迁,河川生态今非昔比。

老公曾说,他念小学时,同学的母亲为了捡拾漂流木,被急湍的浊水溪冲走,酿成悲剧。后来,河道渐趋狭窄,河床两侧种满西瓜,让勤𡚒在地乡民增加收益,如今完全乾涸,民眾乐得在上头跑步、散步,增长的人气,吸引地方政府开发为游憩区,加建许多公共艺术,同时也引来不少小摊商,龙蛇混处,吵杂不堪,拉低了市容观瞻,也是对歷史景点的大不敬。

返乡过节前,女儿三申五令,对家乡事多鼓励,不准批评。是的,身为第39年的西螺媳妇,总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家乡越来越好。今年散步其间,感觉上大有进步,移植的欧式风格,差强人意,与妈祖婆造型的酱油之乡地标,有着些许反差,但何尝不也是当代特性,圣俗并置,多元美学的可能性,尽在其中。

云林摄影才子魏进福(George Wei)特别为进入枯水季节的浊水溪拍照,溪床明显乾涸,晨曦中,曙光乍现 ,千变万化的云彩,美不胜收,他以唯美作品,重申西螺大桥仍不失歷史丰采 !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简秀枝 #西螺大桥 #魏进福 #浊水溪 #乾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