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镇外埔合欢石沪起造于1830年,现在还留有沪主及股东名册。(谢明俊摄)
后龙镇外埔合欢石沪起造于1830年,现在还留有沪主及股东名册。(谢明俊摄)
苗栗县后龙镇外埔毋乃石沪起造于1820年,被文化部订为国家文化景观。(谢明俊摄)
苗栗县后龙镇外埔毋乃石沪起造于1820年,被文化部订为国家文化景观。(谢明俊摄)
冬季强烈东北季风带来强浪很容易造成石沪毁损。(谢明俊摄)
冬季强烈东北季风带来强浪很容易造成石沪毁损。(谢明俊摄)
冬季经常要冒着酷寒去修復毁损的石沪。(谢明俊摄)
冬季经常要冒着酷寒去修復毁损的石沪。(谢明俊摄)

苗栗县后龙镇外埔地区沿海留存有2座2百年歷史的石沪,被文化部订为国家文化景观,近日传出因遭强烈东北季风侵毁,却无经费整修的窘境。石沪起源一说是源自于早年当地的道卡斯族人所建,汉人进入后龙地区向道卡斯族人租用捕捞渔获,逐渐转成汉人所有,目前当地仅存合欢及毋乃2座石沪,全赖当地居民维护,石沪维修非常不易,尤其是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期,需要常常检修,否则一个冬天下来,石沪就有成为废墟的可能。

苗栗县由竹南镇一路至苑里镇间的滨海区域,多半都是沙岸地形,唯独后龙镇外埔里至海宝里一带的海岸,却属砾石海岸,海岸间大小砾石眾多,早年的道卡斯族人就居住在竹南镇中港地区至后龙镇公司寮一带海岸,因此,道卡斯族利用了滩岸间的大小砾石堆建成石沪,成了重要的渔产捕捞设施。而南北相邻的大山及水尾等地区,因都是纯粹沙岸,所以当地就发展出牵罟的捕捞渔产方式,当地环境条件直接影响住民谋生方式由此可见。

据闻,汉人由闽南地区迁移至后龙地区,向道卡斯族人租用石沪捕捞渔产,时日既久,沪主转为汉人,据考证,目前外埔海岸仅存的毋乃石沪,起造于1820年,合欢石沪则为1830年,从那时一直延续至今天,2座石沪依然存在,由此可知2座石沪的歷史文化价值。

石沪捕鱼的原理是在岸际以砾石堆成石墙,墙中有缝隙可以让海水进出,涨潮时水满过石沪,鱼群游进石沪觅食,待退潮水退,鱼群留在石沪内,沪主及股东们就可进入石沪轻易捕捞渔产,由于石沪建在海水可以淹没区域,所以常受海浪侵袭毁损,尤其是冬季东北季风强盛时期,石沪经常出现毁损,必须立刻修补,否则整座石沪将会毁于一旦。

石沪维护协会理事长许素玮指出,维修石沪是一项技艺,必须懂得潮流、潮汐及海浪冲刷力道,石砾须以倒立利用石沪捕鱼的原理是倒V船底方式堆迭,以抵消海浪衝击力道,由于冬天东北季风强劲,所以冬天是维护石沪的重点时间,但因季节潮汐的不同,冬天的乾潮时间多半在清晨,所以修护石沪常常需要在一大清早天气最寒冷的时间进行,非常辛苦。

过去石沪沪主及股东都是维护石沪的主要人员,外埔地区许多居民都懂得修补石沪,但随着工商业进步,靠石沪维生的人数愈来愈少,也使得石沪渔民产销班的人员也逐渐凋零,目前石沪协会积极培养维修石沪人员,以防技艺失传。

#石沪 #地区 #外埔 #维护 #道卡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