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銲接技术大多使用在建筑或工业领域,其实也能运用在艺术展品和歷史文物的维护。劳动部劳发署桃竹苗分署「銲接实务班」的在训学员韩克瑄,过去曾先后在台南奇美博物馆及荷兰国家博物馆担任文物修復师,为专攻金属文物展品修復,她报名銲接职训,盼在结训后投入金属文物修復师的工作,努力为文物争取重新亮相机会。
韩克瑄大学就读中文系,研究文字学时接触到青铜器,从此爱上金属文物,立志成为文物修復师,为精进文物修復知识与技术,她先到台南艺术大学古物所取得硕士学歷,再到奇美博物馆担任文物修復师3年,再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资产修护研究所深造,取得文物修护硕士学歷,毕业后进入荷兰国家博物馆担任文物修復师。
韩克瑄在文物修復领域深耕8年,有明确职涯规画,为专攻金属类文物与展品修復,她报名参加銲接实务班,盼未来运用所学在修復工作上,更能以专业判别文物的产出制程及採用何种技法修復。
韩克瑄说「不只是来学技术,更是来学知识!」她举例,面对博物馆藏品,不仅需要处理技术,更需广博瞭解每种銲接技术的发展时间与脉络等知识,才能对应并判断藏品的制作时间歷程、銲道成型方式及銲接缺陷改善等,未来才能将所学运用在工作发挥所长。
韩克瑄回忆参训时期,她感谢训练师简传恩的指导,不仅让她学会掌握銲接技巧,更帮助她了解每种銲接技术适用在哪些材质的藏品,对她五花八门的问题,也都有问必答,让她这次参训收穫满满;她笑说,刚开始每天回家都累瘫,手臂也因长时间使用手工器具施力,酸得举不起来,歷经600小时训练后,她秀出练出的肌肉,也算是另类成果。
桃竹苗分署长林淑媛表示,近年报名参加銲接职训的女性学员有明显增加趋势,可见銲接技术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加上女性学员细心、稳定度够,銲道的细腻度不输男学员。
林淑媛说,为培育优秀銲接技术人员,已翻新扩建新銲接工场,让训练空间更宽敞且便于机台操作,设备也汰旧换新,更符合业界需求。她也鼓励劳工朋友跨领域学习,增加其他专业,让职场路更宽广,欢迎有兴趣跨入銲接领域的失、待业民眾,可上台湾就业通查询课程、报名参训。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