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染提供了一些防止再次感染的保护和抵抗力,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和感染者转变为重症的机率。根据全球大样本数据来看,再次感染不会增加额外风险住院、重症监护室或死亡。」刘珏表示,但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需要更加注意。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再次感染的合併病死率为2.95%,若再次感染,老年人可能会面临更高的不良风险。预防新冠病毒再次感染,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
当前「二阳」、感染人群均有所上升。刘珏解释,首先由于人体中和抗体水准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衰减,对个体的保护力下降;其次是因为Omicron变异株在人群中依然处于散发流行状态,并没有消失,传染源依然存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13日在大陆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学术年会上表示,「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近日,復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媒体受访时表示,在一月时,就说过「第二波」可能出现在五六月份。
他表示,「第二波」是科学规律,全世界只要对疫情进行监控的国家是毫无例外的,随着免疫力的降低和病毒的变异,它就会出现。
至于再次感染后症状如何,哪些人要特别注意防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表现均集中在上呼吸道。当前大量人群体内还存有保护抗体,即使二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病程相对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復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也说,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