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熟后的大蛤饭溶入了蛤肉的鲜甜汤汁,饭香味鲜。(许逸民摄)
蒸熟后的大蛤饭溶入了蛤肉的鲜甜汤汁,饭香味鲜。(许逸民摄)

大蛤包饭原是澎湖部分地区清明祭品,有业者就将这大蛤包饭以棉绳串成一串,加上自家的手作扁鱼乾包成粽状,在端午节顺势推出抢市。只是,澎湖潮间带生态被破坏,大蛤越来越少见,大蛤粽更是早在1年前就被预约,以致限量就是残酷,能否买到还要看「机缘」,有缘的才能品嚐到这成串大蛤饭。

限量的大蛤粽包装礼盒。(业者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限量的大蛤粽包装礼盒。(业者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手作的扁鱼乾包装成粽子状的礼盒。(业者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手作的扁鱼乾包装成粽子状的礼盒。(业者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大蛤是澎湖潮间带贝壳中的极品,包饭是将产于澎湖潮间带的大蛤挖开后,填入油葱拌炒的糯米,再以棉线绑好固定成串放入蒸锅中蒸熟,蒸熟后的大蛤饭溶入了蛤肉的鲜甜汤汁,饭香味鲜,咸中带着甘甜堪称人间美味。

扫墓时在外的吃法,就是扳开外壳,将没有馅料的那面壳作为汤匙,挖出另一面的贝肉和糯米馅料,享受的放入嘴里,就像是海鲜口味的一口粽。

文史工作者许玉河指出,最能代表澎湖人过清明节的饮食无非「大蛤包饭」,祭毕食用「大蛤包饭」,再将蚌壳置于坟上,有以象徵脱壳改运的说法,也有以示此坟有后人祭扫,延续香火者。

许玉河说,张咏捷小姐在其《食物恋》的书中便提及,吃过的蛤壳撒在坟上,看起来白白亮亮,留给祖先作白银用;也有老人家讲过,蛤壳撒墓顶是要留给公嬷作碗用的;因此当墓顶上有新蛤壳的,也表示这个坟还有子孙回来相认。

而制作大蛤粽和扁鱼粽包装礼盒的业者就指出,大蛤产量锐减,连带也使传统大蛤粽技艺,愈来愈少人会。尤其大蛤量少价高,每台斤已350元,需人工养殖快速復育才能再现荣景,因此希望透过官方採购,民间培育种苗,来共同復育大蛤。

#澎湖 #大蛤包饭 #清明节 #粽子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