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大象究竟是什么模样?当真是如同眼前所见,看得见的就是真的吗?新生代编舞家张可扬全新舞作《在大道与广场之间遇到一头大象》,舞者包括3位舞者与3位视障朋友,同台演出,在舞台上颠覆自身原本习惯的感知,一起探索真实。
张可扬表示,他一直期许表演可以有更多元的模样,在一次的工作坊里,透过视障朋友分享他们所体会到的舞蹈内容,他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的肢体表达很丰富,也很能传达不同的情绪,让我觉得可以有发展作品的可能。」
张可扬出生于1990年,毕业于台大地质科学系、北艺大舞蹈研究所舞蹈创作组。他自国中开始接触街舞而爱上舞蹈,并表示在舞蹈世界里能获得自由的感觉。
舞作名称《在大道与广场之间遇到一头大象》的「广场」与「大道」,指的是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与凯达格兰大道,也是歷史上许多抗争与社会运动的发生地,而「盲人摸象」的比喻,也说明这些社会运动的场地在不同的时间点,其实也有不同的样貌,而即便终点相同,其中参与的每个人所看到事件面相、动机、方法也不尽相同。
作品在剧场空间的使用也很颠覆,场地在台北国家戏剧院的实验剧场,但舞台区域和观眾席的方位,和以往大不相同,剧场的场地空间感觉变大了,观眾的视角也被拉宽了。
张可扬表示,这次和六位演出者的工作也很特别,「有时我们做一个动作,很难说明清楚动作的呈现方式、怎么发生,但我们必须让视障朋友知道编排的动作内容,语言不一定能完整表达,有时会透过触碰身体理解,一起感受方位与运动的方向。」
舞台上有泡泡纸铺成的步道,这对参与演出的视障舞者,也是一个方位的提醒,还有风管、三角锥等物件。张可扬表示,舞作里也运用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开始观眾进场时就能感受到空间的黑暗度,就像洞穴寓言,洞穴里的人不相信洞穴里的真实情况,而在外面宽广世界的人,也不一定能看见很亮的东西。」
张可扬表示,作品里的故事情境,身体有如一面墙,而关于大象的想像,物件水管像是鼻子、叉子像是象牙,「每个人都只能碰触到大象的局部,但这些局部可以是一个线索,推敲出舞台上的位置,成为一个大的主题,大象可能是一种对自由的想像,也可能是大家对威权的排斥。」演出即日起至18日在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登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