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1日,澎湖的马粪海胆就要进入开放採捕期(7/1-8/31)。儘管澎湖县政府农渔局和水试所等单位,曾数度放流海胆苗,但澎湖本岛海域已几乎看不到马粪海胆踪迹。有退休学者就建议,与其放流不如养殖。
国立臺湾海洋大学养殖学系退休教授郭金泉表示,澎湖科技大学养殖学系张国亮技士在2017年就宣称已可量化生产海胆,且首度投入海胆量产就交出3万颗中型紫海胆与马粪海胆亮丽成绩。相信后续只要考虑到相关养殖的技术和环境条件并推广,以后就有机会吃到物美价廉的海胆了。
马粪海胆原名为「白棘三列海胆」,因为其生殖腺,备受饕客喜爱,每年澎湖县政府开放採捕之日,就是马粪海胆被抄家灭族之时,也因此在滥捕下,近年产量递减之快,相对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奇货可居。
澎湖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管制马粪海胆採捕,到2018年因资源持续锐减,而从原订每年5/16-8/31 四个月的採捕期,缩减至两个月7/1-8/31。然而因为管制措施只制定禁捕期及採捕大小,却完全未制定採捕许可证照与总量管制、禁止採捕区域,并落实严格的捞捕回报及渔获统计(卸鱼声明),更在未能确实严格执法与消费市场炒作需求而人为贪婪滥捕下,每年10个月的禁捕期几乎形同虚设,近年只要捞捕期一到,海里的马粪海胆马上就被赶尽杀绝。
郭金泉指出,2018年澎县府在乌崁海域栽培区放流了15000粒壳径2-4公分的马粪海胆苗,同时委托澎科大执行放流成效评估后成效是零,就是人工培育的海胆没有标记就放流,致法评估外,也没考虑放流点天敌存在的失策。
但在澎湖县政府农渔局种苗繁殖场场长柯志鸿去年说明,育苗技术已趋成熟,这几年成功育成第二代种苗,小海胆每个月可成长1公分,并已研发成功最终的精致饲料,若将此转给养殖户大量饲养,那要吃到物美价廉海胆就指日可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