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科会报告指出,台湾年均温在过去100年上升约1.6度、且速度不断增快,少雨年发生次数、暴雨强度与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为因应气候变迁,社会需要「调适」,今天召开国家气候变迁调适行动计画北部公听会,多个机关均提到要用新建工程调适,有学者认为,调适与减缓应同步并行,调适作为不应增加碳排,应以「自然为本」。
环保署与各部会携手研拟第三期「国家气候变迁调适行动计画」草案,针对维生基础设施、水资源、土地利用、海岸及海洋、能源供给及产业、农业生产及生物多样性、健康与能力建构等8领域,推出125个行动计画。
「相较减少排放,调适的重视度低了许多」,立委洪申翰表示,但目前各部会的行动计画尺度都十分大之外,更往往是把现行的东西拿上来,如果尺度无法有更细致的规划,就会与现实有距离,建议环保署应协助各部会进行尺度分析并协助不同部会的问题解决。
铭传大学都市规划与防灾学系副教授石婉瑜提及,许多部门均提及开发许多软体及手册,但有思考到如移工、高龄者等资讯可近性吗?环境正义基金会专案主任叶于瑄则说,大家都提到能力建构很重要,但各部门应说明要如何执行能力建构。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学系名誉教授游保杉则呼吁,不要一开始就用工程的方式解决问题,先以非工程解决问题,不行的话再考虑用工程的方式解决;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都市计划研究所教授廖桂贤则说,所谓的「韧性」不是不断满足民眾及产业需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有缺水及淹水的可能性,「大有为的政府不会增加韧性」,且许多单位都提到要用工程调适,但调适是否可能会造成更多碳排?这也是为何要谈自然为本的解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