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栖息在低海拔及平原地带农田、草地的保育类野鸟环颈雉,这几年也出现在台南市南区四鲲鯓一带的海岸。不过,长年在四鲲鯓进行海废监测的台南社大环境行动小组研究员晁瑞光发现,今年环颈雉出现的数量明显减少,担心牠们面临生存困境,呼吁不要让牠们就此消失。
根据荒野保护协会资料显示,环颈雉是在平地、浅山草地及农地生存的大型杂食性留鸟,属珍贵稀有的保育类野生动物。在台湾3种大型雉科野鸟中,相较栖息于中海拔的蓝腹鷴、高海拔的帝雉,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现今在台的族群量,大约是东部多于中南部,再多于北部,
环境资讯中心的资料也指出,环颈雉俗称雉鸡,台语又名啼鸡,目前台湾岛上大多数的族群,分布于花东纵谷平原;此外,各县市的农村、机场与河口地带,也有稳定的族群栖息,只要有广大的草生地和次生林互相错落、镶嵌的地景,就可能成为环颈雉的栖地。
不过,环颈雉偏好地势低缓的栖地,近年来因平原农地的开发,导致栖地消失或破碎化,已经严重威胁环颈雉的生存。
晁瑞光指出,社大海废社长年在四鲲鯓海岸进行海废监测,多年前即发现四鲲鯓海岸也有环颈雉族群,让他十分讶异。但因当地环境恶劣,只有小面积的草生地和防风林,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一直没有公开这项讯息。
晁瑞光还说,他最多曾经在四鲲鯓海岸一次纪录过5、6只环颈雉,公母都有,还会相互追逐嬉戏;但近年来面临流浪狗、堤岸景观工程等干扰,环颈雉的栖地遭受到破坏,如今已难得一见,未来很可能就此消失不见。
台南鸟会也表示,曾文溪口的防风林及曾文溪河床地靠近海边处,都曾出现过环颈雉。至于四鲲鯓海岸的环颈雉,很可能是原本栖息在附近农地、草地的族群,只是前往当地觅食,加上数量又少,才很少被看见。如果周遭环境适合,像是有适合牠们觅食的草地或农地,又有树林可供躲藏,环颈雉是可以一直存在的。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