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逾千人伤亡,前联合国难民署人员今天说,马来西亚长期关注巴勒斯坦议题,由于穆斯林的共同信仰能在马来社会里形成强烈共鸣,更被视为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斗争」。
前联合国难民署(UNHCR)人员唐南发(Josh Hong)今天接受中央社专访表示,大马政府一向支持巴勒斯坦,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以色列虽支持加入联合国,但从马来亚联邦到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始终没有和以色列建交,问题的关键就是巴勒斯坦。
唐南发表示,马哈地(Mahathir Mohamad)于1981年担任首相,特别凸显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为能强调其身为第三世界领袖与长期支持巴勒斯坦盟友,把当时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大马办事处升格为大使馆,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也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造访大马。
他指出,巴勒斯坦人并非都是穆斯林,2017年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巴勒斯坦地区也有住着约4万7000名左右的基督徒,其他人口绝大多数是穆斯林。马来社会多半同情穆斯林被犹太人压迫。
因此,他说,以巴衝突是让大马穆斯林社群感同身受的国际事件,也在马来社会里形成强烈共鸣,被视为「伊斯兰教的一个斗争」。如从政党利益观察,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大马欲囊获穆斯林选票,势必要採取同情巴勒斯坦人立场。
唐南发指出,大马政府立场是「两国方案」(two-state solution),大马外交部长也多次重申这个立场,但伊斯兰党在这个议题抱持比较激进态度,尤其,对需要马来社群支持的政治人物来说,容易掳获马来民眾共鸣。
不过,唐南发说,虽然大马政府和民间社会同情巴勒斯坦,「哈玛斯」(Hamas)毕竟在欧美等国际舆论被认定是恐怖组织,英美等国和大马都有经贸往来,马来西亚企业或学界发表言论如被诠释为亲近恐怖组织,恐引起不小争议。
他受访指出,大马社会并未真正探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的背后根源,多数马来或华人社群没有很认真研究这个议题,分析其中的歷史纠葛,很多时候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另外,唐南发指出,由于这个议题太过敏感,大马学界或华人社群鲜少公开表态,也不想引起西方国家不满,被认为是过度亲近哈玛斯,寧愿以一种比较笼统方式回应,诸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应该寻求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
巴勒斯坦伊斯兰激进军事组织「哈玛斯」7日清晨对以色列发动突袭行动,加萨走廊(Gaza Strip)死亡人数逾千人。以色列誓言报復并于8日对哈玛斯宣战。
大马朝野昨天集会声援巴勒斯坦,大批群眾身着马来传统服装、肩披巴勒斯坦国旗,挥舞「恢復巴勒斯坦自由」与「马来西亚与巴勒斯坦人同在」布条,高喊口号抗议,焚烧以色列国旗。前首相马哈地(Mahathir Mohamad)也发表演说,呼吁集会群眾共同为巴勒斯坦人祈祷。
以巴衝突情势迄今未解,大马外交部已表明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主张他们有权在以1967年以前边界为基础的国际公认边界范围内和平居住,并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以及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与取回财产的不可剥夺权利。(编辑:冯昭)1121014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