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集团有限公司22日透过小程式向投资者发出《致歉信》,正式宣布「暴雷」。
中植集团在信中坦言,通过仲介机构全面清产核资发现,按照仲介机构模拟合併口径测算集团总资产帐面金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合新台币8800亿元),由于集团资产集中于债权和股权投资,存续时间长,清收难度大,预计可回收金额低,流动性枯竭,资产减值情况严重。同时,由于债务规模巨大,剔除保证金后相关负债本息规模约为4200亿元~4600亿元。
《中国房地产报》报导,中植集团资不抵债的「窟窿」约为2200亿元~2600亿元(约合新台币9680亿~1.144兆元)。
信中还称,初步尽调显示,集团已严重资不抵债,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由于集团资产体量庞大、产业分布复杂、经营主体和项目主体眾多,大量代持企业资产、关联融资及对外担保事项还须进一步延伸审计核查确认,最终资产负债状况可能还会根据核查情况予以调整,中植集团将及时向投资者通报相关资讯。
今年8月,「中植系」旗下四大财富管理公司延期兑付。随后,有关「中植系」溃败的消息甚嚣尘上。
彼时,「中植系」的对外口径只是认为定融专案出现了流动性问题,还没有到资不抵债的程度。未来的解决方式,首先还是希望有资金能够投进来,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毕竟中植系拥有信托、保险、租赁、期货、公募、私募等多个金融牌照,旗下也还拥有优质资产,可谈的筹码还不少。
此前,业内外普遍认为,「中植系」暴雷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灵魂人物--掌舵人解直锟的离世。
道歉信中也提到,2021年12月18日、中植集团实控人解直锟猝然离世。多位高管和核心人员先后脱岗或者离职,加之集团及旗下企业高度依附于原实控人决策,导致内部管理面临失效状态。
回顾「中植系」的发家歷程,「地产收购」是避不开的话题。
上个世纪80年代,解直锟从印刷厂厂长做起,在印刷厂亏损后将其承包下来,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后,他还涉足麵食厂、服装厂、水泥厂、养殖场等领域,并靠收购部分国有不良资产,实现了原始资本积累。
在此过程中,「抄底不良资产-改造-对外出售」成为解直锟的一大「投资逻辑」。「中植系」内部也一直将国际另类投资巨头黑石作为其发展目标,在其资产管理板块中,中海晟融、中植国际均是以特殊资产管理、併购重组为主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