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馆提供
国史馆提供
国史馆提供
国史馆提供

国史馆16日及17日一连两天举办「战后臺湾史研究新阶段学术讨论会」,针对臺湾解除戒严问题,与会学者表示,国安局于1971年12月28日就建议重新检讨制订「国家安全法」以取代戒严令并解除戒严,可见政府并非直到1987年解严前夕才开始考虑国安法的拟定问题。

国史馆继昨日举行开幕式与主题演讲,并发表10篇精辟的论文之外,今日进行的学术讨论会议题则有关妇联会、臺湾戒严法令、第六届臺湾省议会的党外议员、1950年大肚纸厂案、谢聪敏与魏廷朝的第二次入狱、《新闻天地》、《黄继图律师日记》、好莱坞电影《圣保罗炮艇》、《赖名汤日记》、自动化服务团等10篇论文。

今天进行的第四场学术讨论会,首先由政治大学臺湾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钟从人事、财务来源等结构层面分析妇联会与执政党之间的关联性,指出妇联会在国民党威权体制中的角色与地位,真正的关键是为蒋宋美龄搭建个人舞臺,让她获得媒体的关注。

国史馆廖文硕协修指出,由于1949年臺湾省戒严令颁布程序的瑕疵,使其法律效力受到质疑,因此政府于1950-1970年代不断重申修正研议相关戒严法令。

臺北教育大学臺湾文化研究所教授苏瑞锵的论文探讨1977-1981年党外省议员面对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陈文成案等重大政治事件,在省议会中的质询以及官员的回应,突显第六届党外省议员的作为。

臺大歷史系教授陈翠莲发言指出:廖文硕的论文清楚说明了国安局于1971年12月28日就建议重新检讨制订「国家安全法」以取代戒严令并解除戒严,可见政府并非直到1987年解严前夕才开始考虑国安法的拟定问题。

第五场学术讨论会,由东华大学歷史系教授陈进金透过檔案与口述歷史资料,让1950年大肚纸厂案中隐而不明的关键人物赖银海得以显现,并呈现政治受难者出狱后彼此相互扶持的动人故事。

国史馆协修林本原则运用刚解密的国安局、调查局等情治机关檔案,以及相关人物口述歷史,探究1970年彭明敏出逃后,国民党政府对谢聪敏与魏廷朝之构陷脉络的形成过程及其后续处置策略,说明当年的羊羹案、爆炸案、唐培礼与臺独相关的疑点,并指出顏艮昌的线民角色。

第六场学术讨论会,由政治大学臺湾史研究所林果显教授分析1950年代香港侨办刊物《新闻天地》,在反共言论与商业利益间取得平衡,并以娱乐性的笔调讨论政治议题,让臺湾读者看到略为宽广的言论空间。

政治大学臺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曾士荣则透过检视《黄继图日记》,试图呈现出新竹地方精英与基层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流露的对政治参与的基本心态。

檔案管理局硏究员许峰源在论文中说明美国好莱坞卖座电影《圣保罗炮艇》如何来臺湾取景拍摄、在国际上映后为何却被新闻局禁映长达17年,以及如何终结被查禁命运的过程。

第七场学术讨论会,由国史馆协修陈世局试图从《赖名汤日记》看1963-1967年间联勤总部自力更生武器装备的建新计画。阳明交通大学洪绍洋则探讨1980年代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动化的过程,并以石滋宜领导的「自动化工业技术服务团」为例进行考察,以厘清臺湾产业自动化的歷史。

国史馆馆长陈仪深说明,国史馆即将出版的《彭明敏与宗像隆幸来往书信集》,可以部分解决林本原的论文中,对于唐培礼以及日本的臺独活动相关问题,再次验证研究歷史在应用多元史料方面的重要性。

陈翠莲认为,即使是相同的史料,不同的视角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将研究中华民国史与战后臺湾史的这两群不同立场的学者聚在一起,在史料基础上,透过论辩与交流,得以产生共识。她也期许政治案件的个别案例应该再进一步深掘并放在更大的歷史脉络中,提出新的解释,否则如果仍把视角停留在压迫与抵抗上,将离不开威权政府的框架。

#国史馆 #戒严 #国安局 #国家安全法 #妇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