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植用「跨栏」进出校门的方式引发关注,让大陆「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话题再度冲上热搜。

据李植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资讯、刷不了脸,需要警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却又因查验经常需要耗时10几秒时间,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

今年初开始,随着疫情趋缓,一些封闭许久的大学陆续打开大门向外界「有序开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宣布恢復校友出入校许可权,部分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但实际运作上仍相对封闭、申请受阻。不少人也讨论「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当时央视网更撰文《大学校门,该打开了》,提到这其实是无须讨论的偽问题,校园开放早是共识与常态、开放是必然的。

旺盛的入校需求甚至催生了「校园门票」经济,4月底名为「入校参观资格门票」的商品在二手交易平台热销,变相牟利的违规空间。今年7月份暑假期间的研学团、游学团走红,也有大陆家长称花费万元的清北研学游,连校门都没进去,彼时再次引起开放大学校门的讨论。

如今到了年底,大陆「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依旧还在讨论。前大陆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呼吁放开大学校园,对李植提出的开放北大校门的主张非常赞成。

他认为的确该改改了。疫情前从没有过预约进入大学的经歷。过去那样做,学校里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故,教学也没有被干扰,如今疫情过去了,一些加上去的管制措施却变常态化,明显属于疫情期间强管制思维的惯性遗存。

#疫后 #大学 #校园 #清华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