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所在的产业,已有规模超过你千倍、市占率逾半的业者长期称霸,对方还持续砸资源、打行销战不手软⋯⋯,面对强大对手,如何找出能走的路,撑出生存空间?

台湾第一个本土营养品品牌、在国内医院使用量市占第一的益富有经验。

该公司执行长马述壮直言,成立四十年,持续有外商挟带雄厚资本,大军压境。但,用同样方式竞争,「拳头没有比它大,怎么打得赢?」

他避开多数业者常打的烧钱行销战,一步一脚印,把每次为关键决策者解难题累积的信赖感,转成订单。

益富二○二三年营收约十四亿八千万元,年增逾一成,其市占率也持续上升,如今达一三%,成功突破龙头亚培的寡占,找出成长路径。

这有多困难?

过去台湾的营养品市场被外商把持,曾有媒体报导,二○一八年以前,龙头亚培曾囊括九成医院生意、亦拥有整体市场六成市占率。

早年,外商营养品在政府的政策优惠下,以先行者之姿打入医院,加上台湾民眾普遍对欧美品牌有信任感,更进一步称霸台湾市场。

但,进口货价格高昂,受益病患不多。益富创办人暨董事长张仙平发现,许多病人缺乏营养,痊癒缓慢,这促使她创办本土品牌。

然而,龙头医院、零售市场早有巨头业者盘踞,益富如何走出生路?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营养教育博士后,张仙平在医院以营养知识帮助病人恢復。「医护最在乎病人,病人好,他们就埋单,」她说。

在超市、药局缺知名度

他决定扩大医院通路优势

当时她成立三军总医院营养支持小组,并任职顾问,每天巡房、看病人,视情况给予特殊营养补给。一段时间后,她照看的病人确实更快康復,声名大噪。

创业前二十年,张仙平以营养师角色出发,把心力放在推出更多、更广的产品线,想尽力照顾各种疾病需求。如今,益富拥有超过四十支取得特殊营养品认证的产品,是业内最多。

连锁药局诺贝儿副总经理许耀鸿观察,益富的肾臟类产品市占率高,加上长期经营医院通路,累积信赖感,成为其发展基石。

然而,这只能在小眾市场站稳脚步,「说实在,我比较没有扩大市场的规画,」张仙平坦言。

二○一○年,该公司二代、执行长马述壮接班,准备大展拳脚,却发现益富知名度局限于医院,在规模更大的院外市场,如药局、超市等零售通路,竟无人知晓。

「我们很专业,但再专业,还是小眾,」马述壮回忆,七、八年前,他走进药局,自家产品总是被摆在角落,甚至收在储藏室里。

他当时认为,如果贸然把资源用在广告行销,与同业的打法重迭度太高,很难胜出。「营养品是辅助医疗使用,很重视专业认可,」这让他决定,要进一步扩大在医院通路的影响力,做为佐证。

主动变医院研究伙伴

建立信任,营收双位数成长

既然没资本打空战、做行销,他选择打地面战,一一搏感情,与医院里的关键决策者互动,聆听他们的困境,把每一次解决问题的信赖度,转换成实际订单。

马述壮注意到,近年医院评鑑竞争激烈,许多医院部门都有做研究、发表论文需求,而这正是益富擅长。

一九年以前,在台湾,每推出任何一支特殊营养品,都须经过临床实证效果,才能取得卫福部认证。一九年后,只要宣称对特定疾病有帮助的产品,都要有临床实证才能取得认证,这让该公司拥有丰富研究经验。参与医院标案多年,它深知要说服医疗专业人员,就得用数据说话,备有每支产品完整临床报告,很适合做为研究前测。

上述经验,让益富很熟悉与医疗人员沟通的语言,再加上本土业者的决策直接,它主动请缨为研究伙伴。「这不只是在卖产品,是建立信任的过程,」马述壮指出,他们不只提供产品,也会以自身经验与医院交流,共同优化研究设计。至今超过三十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期刊,背后皆有该公司的产品与数据分析支援。

马述壮坦言,过去大型医院有舶来品迷思,认为外商品牌较优,即使益富业务积极拜访,也难打入,「合作研究是让医院看见我们能力的契机。」近期更有指标医学中心主动洽询长期研究案合作。

除了自身努力,突发事件也帮了它一把。

一八年,市占率六成的龙头亚培发生不良品事件,被食药署勒令下架,全台医院陷入断粮危机。马述壮拍板把所有现货都供给医院。「这是很不商业的决策,」他坦言,药局通路获利较高。但医院许多病人以营养品为主食,无法任意替换产品,断货会更危急。

「好处是,医院用惯了就不会换品牌,」马述壮说,此后,益富证明它可信赖,成为全台医疗院所市占率最大品牌。

自创洗脑歌、找周华健代言

要家属、消费者都听过它

在医院端的成绩,让它的营收达成双位数成长。但,「医院生意其实是越来越难做,」马述壮坦言,健保点值(编按:是医院与健保署计算支付医疗费用的使用单位,目前一点低于一元)持续下降、整体公卫政策从治疗走向预防,预算挪移,在在让他警醒,不该全押注医院生意。

「在院内做得很好,但病人康復出院就出现断点,」益富行销总监宗家玮分析,价格、品牌认知度、货架位置都影响消费者决策,「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家属听过益富,不能只靠专业人员认同。」

它自创琅琅上口的洗脑旋律,找来金曲歌王周华健担任代言人,以大眾都能喝的营养品为号召,直白广告带动认知度,一年内销量就翻两倍,成为品牌带路鸡。

同时,它也把握连锁药局快速增长的契机,针对不同业者的区位属性,设计合作方案,「思考它要的,用心做好,货架就从底层慢慢爬上来,」马述壮说。

「有些本土业者在产品利润跟管理上,会比外商有优势。」一位不具名的同业大厂主管解释,外商产品线较固定,且决策须仰赖总部拍板,在具规模的空战有优势。但,通路提出需求时,较缺乏应变弹性。

抓住连锁药局需求

客制化产品、到菜市场摆摊

特别是现今通路竞争激烈,各家业者无不希望与同业区隔,具规模的本土营养品业者能配合通路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外商大厂很难做到的。

除了客制化产品,益富也能做到客制化行销,让合作的药局通路各具特色。

过去它固守专业通路,为了更接近消费者,益富与在地文化接轨,连续四年参与白沙屯妈祖遶境,在必经之地驻点发送营养品。

除此之外,它也看准了台湾药局龙头大树设点绵密,以社区为主,今年将合作为期六个月的菜市场摆摊活动。

主要设点在医院周边的医材通路龙头杏一,则有不同互动。许多病患出院前会问护理师该吃什么营养品?「很多都会直说,你在医院是喝益力壮,」宗家玮指出,益富因此为杏一开发独规营养品,相比其他通路更划算,提高病患就近採购诱因。

马述壮坦言,张仙平的创业初衷是关注病人营养,总认为院外的慢性病患只要忌口、遵照医嘱就好,因而很少关注潜力最大的糖尿病、银髮市场,推新品比同业慢。「但我说服她,如果只专注本业核心这块,只会越做越小,」倘若与社会脱鉤,「很难照顾到大眾健康,这更是失去初衷。」

成立逾四十年,它能突破业内霸主、持续突围成长的关键是,总把客户的烦恼,当作自身首要任务,累积信赖。

成交生意,产品、价格都很重要,但决胜点常常还是回到人与人之间的无价信赖。只有持续让生意伙伴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价值,才能长久。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商业周刊1894期
商业周刊1894期
#营养品 #交流 #杏一 #全台 #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