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灯会即将于三月十日划下完美句点,期间安平灯区以独特静谧艺术氛围,成功将安平港区打造出另类风格,广受好评。随着灯会即将结束,安平灯区18件作品也将各有不同的归属,其中被艺术家林鸿文称为是「可存放三千年」的作品《在歷史纹绘中听见》,由宇建形象有限公司以耐候钢材料制作设计等四件作品,将继续保存在原地,永远记录这段美好岁月。
此次安平灯区共计规划十八件创作,有别于主灯区富丽堂皇的氛围,结合林默娘公园地景,各具特色巧思的设计及媒材,展现臺南河海港丰富底蕴,也相当受到欢迎。由于林默娘公园原本就是市民重要休憩场所,在市长黄伟哲指示下,作品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灯会之后要为市民留下几件作品,见证这段河岸时光,经过多方评估,目前已择定灯会作品《在歷史纹绘中听见》、《被移植的生命》、《记忆底的显像》与《乘风远扬》等四件作品。
臺南市文化局介绍,作品《在歷史纹绘中听见》以独特的耐候钢材料制作,述说人们在歷史迁演中,生命在这块土地不断循环,有断裂也有接续。作品光的多种演色光谱,也象徵着多元文化的万般变化及文化积累的坚韧之姿。刘国沧与李维睦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乘风远扬》在考量环境、地方记忆,并结合舞台设计与剧场艺术的专业后,希望带领每位观者重回四百年前的安平,整体结构以箱型风筝为基础,透过风力与被吹动的叶片,强调臺湾船船帆的动感形象,也寓意着臺江内海的过去与如今的沧海桑田。
文化局也补充,作品《记忆底的显像》由国际知名印尼裔荷兰艺术家Dodog Soeseno制作,艺术家以古城堡共有的圈拱做为连结印荷两地的符号,圈拱形象的延续也隐喻着时间最终得跨越不同时间单位延伸与蔓延,传达与呈现美丽、庄严、安全、和平的画面与讯息;《被移植的生命》由来自客家与卑南不同族群背景的饶爱琴、伊命.玛法琉两位艺术家携手创作,由一棵被移植的树以及两侧生长的树根形象,喻示文化、思想与族群能跨越了时空、慢慢生根,适应新生之地;10颗圆球则象徵饱满的生命果实互相连结,传达这片土地即便充满迁徙与被殖民的生命史,仍能长出自己的根,开出自己的花,象徵臺南古都丰厚的文化根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广告)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