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萧兹于14日至16日带领商务代表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将会见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学者分析,德国企业界仍将中国视为主要市场,中国因美日技术封锁而寻求德国的技术与资本,双方对改善经贸关系皆有需求。
美国之音报导,这是萧兹当选德国总理后第二次访中。虽然此访聚焦经贸合作议题,但也将涉及当前地缘政治局势。萧兹预计将到访重庆、上海、北京三座城市,并在上海一所大学发表演讲。陪同萧兹出访的包括来自西门子、拜耳、宾士、BMW和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等德国企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长等高层。
此次中国行也是继2023年7月萧兹领导的三党联合政府推出首份阐述德国对中「去风险」政策及立场的《中国战略》文件后,萧兹首次率团访中。此访如何影响新形势下的中德关系,备受外界关注。
报导引述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德国企业界是中国的主要投资者,并且将中国视为主要市场。德国企业界相信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将持续带来收益。因此,德国仍然渴望与中国合作。」
庄嘉颖认为,德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看法,即经济交流和共同繁荣可以改善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威权国家的关系。直到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前,德国对俄政策取向也都基于这一看法。
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恢復和改善中德经贸关系,不仅是德国的需求,也是中国的需求。中国如今面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技术封锁,使得这种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经济学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相较其他西方大国,「德国对中国而言,仍然是一个关键的、相对开放的技术和资本来源国。」
曾林认为,德国应该利用其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关系中发挥特殊作用的优势地位,在此次访问中推进德国在中利益,解决德国企业在中经营面临的歧视。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称,三分之二在中德国企业表示,他们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导致其成本升高和利润降低。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首席分析师葛伦柏格(Nis Grunberg)指出,习近平的「权力建立在经济将继续增长并为民眾带来普遍繁荣的承诺之上。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并进一步发展,中国仍然需要德国企业在内的外国公司。」因此,为德国企业界在中兴业创造良好条件是应有之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