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总以为是情绪问题。信谊基金会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中却指出,孩子动不动就哭闹,家长以为的情绪问题,可能是语言表达不足所造成的。当语言能力进步,学习如何说出需求,情绪失控可能就会改善。
新上任的文化部长小野特别希望文化能向下札根,而根据信谊基金会在2023年11月间,透过网路进行「1-6岁幼儿语言发展与亲子对话调查」显示,受访的台湾一万个幼儿家庭,在孩子3-6岁的「语言表达」学习关键期,从3岁、4岁、5岁甚至到6岁,每一个年龄层都只有50%的家长表示,幼儿会用语言代替哭或发脾气来表达。然而调查也发现,父母的对话与互动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影响最大。
信谊《家,是最好的语言教室》特刊中指出,孩子学习说话、思考和处理情绪问题,都是相互连接的,特别是在幼儿早期展阶段,语言能力就是火车头,带着孩子认识事物、理解类别、理解自我和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语言能力越好,认知和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各面向的能力会更好。掌握孩子的语言表达关键期,增进孩子的表达能力,根据10403份1-6岁家长回覆,97%的父母认为,父母的对话与互动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影响最大,有98%的父母认为亲子共读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好方法。
调查也发现仅有64%父母自评日常和孩子一起说话或聊天的时间频繁,33%的父母觉得和孩子对话的时间不够。信谊基金会张杏如董事长回应,在孩子8岁前的良性亲子互动,不只有助语言学习,对大脑的发展、情绪的稳定、认知能力和社会化都有正向影响。建议爸妈可以从日常生活对话、亲子共读技巧的强化,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张杏如表示,在这次调查中,儘管近九成的父母会经常主动跟孩子说话、耐心听孩子说话、解答孩子的疑问,却只有44%父母经常和孩子分享生活感受,远较65%孩子主动和父母分享生活和幼儿园大小事的比例低得多。她表示台湾父母较少主动和孩子分享生活点滴或表达自我情绪、感受,孩子也多半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或许多少受到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影响,但「主动性」是身处21世纪孩子必备的特质,攸关孩子未来的积极性、创意和分享、合作的团队精神。
美国加州大学一项研究结果,「大人与孩子对话」的双向互动模式对孩子语言刺激高,在孩子的语言成绩上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比起「大人说、小孩听」的单向方式约高出6倍。她建议父母要多拨时间和孩子聊天,更要提供孩子「主动」的榜样,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调查中98%父母认为亲子共读是促进语言最好的方法,且98%以上都已在6岁前进行共读活动。不过,在共读的方法上却有不同的展现。现在父母只有一成左右经常要求孩子要安静听完故事才能发表意见,有六成以上父母允许孩子在听故事时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近年来受到「对话式阅读」倡导影响,多数的家长擅长视孩子的反应互动,包括经常用不同的说故事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也会在孩子有兴趣的地方多停留,或用具体的例子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意思。但是只有50%的家长会主动引导孩子说出对故事的想法,35%父母会让孩子预测故事的结局。
张杏如也建议家长也要兼顾亲子共读的品质,适时为共读加入对话。在孩子4、5岁开始,共读时可以开始请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学习表达,也更理解绘本文本的意义。等孩子再大一点,可以开始共读后的提问和讨论,帮孩子累积思辨能力。例如问孩子「主角这样做,你赞成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等,在亲子共读时分享彼此看法和意见,养成亲子沟通的习惯,从中可以培养出孩子思考能力和将心比心的情绪智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