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海洋生态与资源永续利用,是为全球重要课题,6月8日正为世界海洋日,农业部渔业署透过投入健康优质的鱼类种苗,以增裕海洋资源,为海洋尽一份行动力。渔业署与财团法人臺湾海洋保育与渔业永续基金会7日邀集新北市政府、社团法人中华渔业渔船协会、新北市野柳海洋巡守队等各单位,在农业部政务次长黄昭钦的率领及示范下,与当地学校学童一同放流健康的黄锡鲷、布氏鲳鰺、川纹笛鲷、九孔及锦绣龙虾等原生生态物种,让学童在参与放流过程中,建立正向环境永续观念。
臺湾海洋生态与资源丰富多样,透过种苗放流活动有助于海洋渔业资源繁殖復育,近5年来渔业署每年平均放流约1,279万尾健康种苗,以增裕沿近海渔业资源提升海洋生产力,具有生态、生活、生产「三生」活化的外溢效果,与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唤醒新深度」(Awaken New Depths)相互呼映。
渔业署并与国立臺湾海洋大学合作,以基因分子标识评估放流效益,评估确认部分野外捕捞之黄锡鲷、嘉鱲等经济物种有40%以上来自放流种苗,显见放流的正面效益。
渔业署进一步说明,放流应选择符合放流地点原有分布之物种,另为利种苗适应当地环境,于放流前会调整养殖环境与放流海域水温及盐度相当,放流当下配合放流地点採取适当方式,如架设鱼梯或以潜水方式,寻觅适合栖息环境放置,以提升放流效益;放流现场,亦须由取得教育训练认证的海域放流权责人员指导下进行放流,以确保放流之正确性。
此外,为维护沿近海栖地环境与资源,渔业署每年办理覆网清除工作,并与海巡署、地方政府执行巡护工作,落实责任渔业,让种苗有安全及乾净生活环境,同时树立正确放流实践的典范,落实「在对的时间及地点,用对的方式放流对的鱼种」政策目标,让海洋渔业资源永续利用。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