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在手一生不愁,企业也相同,打深一口井就能成王不败,但万一有天市场不在了呢?今天要讲的故事恰好相反,就是一家不断换产品追求新利基市场的公司。

大通电子,是一家研发生产影音设备的公司,比如一九八○、九○年代,电视讯号不好,发出「沙沙声」时,父亲会去顶楼乔的天线,就是大通最早的产品之一。

当时,台湾有线电视的器材市场,大通就包揽了六成。但它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从最早的强波器,到后来的电视天线、机上盒、行车纪录器、数位天线、高清影音传输线和电源延长线,样样都是市占第一,平均每两、三年就会出一个新产品,但大通却能在每个利基市场,都成就台湾市占第一。究竟,它是怎么做到的?

「得不停提醒自己,不要留恋过去。」大通电子执行长王英隆形容,专注很重要,但该转移的时候,脑袋也必须保持清醒,就好比投入一段感情,你必须得专一,但若分手了,就不要想挽回,否则多半没好下场。

二○○○年,台湾有线电视市场逐渐饱和,但中国的有线电视市场正在起步,王英隆就想把台湾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对岸,并花了新台币一千万元研发了一款几近完美的设备,准备大展拳脚。

父亲王郑晰不看好中国市场,叫王英隆回台湾,但他不以为意,「我可以把同样的东西,卖到其他市场。」当时,他就是这样的思维。

结果,王英隆失败了,花了一千万元研发的设备,连一台都没卖出去,「二十五年前都可以在台北买一栋房子了。」王英隆灰头土脸的回台湾,父亲冷眼表示「你回来干嘛?」也不指派任务给他,王英隆就这样被冷冻了两年。

那台机器到现在还放在大通电子总部的三楼展示厅,跟其他成功产品摆在一起,因为这次教训,让王英隆深刻体悟,一项产品再好,「日薄西山,你还一直抱着,就跟着它一起进入黑暗吧!」

对趋势提前布局、分散布局

对于什么时候该「移情别恋」,王英隆有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天时,就是趋势来临时,你能不能成为先进者?二○○三年全球电视数位化,就是大通先喊出Digital Antenna(数位天线)这一说法,才在数位电视逐渐热门时,品牌商纷纷抢购,也让它在欧美市占率衝到第一。

灿坤採购长李荣森指出,大通厉害的地方是,许多新技术刚浮现,产品就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拥有先进者的优势。而且,大通的准备好,不是粗制滥造,而是达到八十分、甚至九十分,许多产品即使过几年再买,品质依旧比同业好,「他们是业界最早喊出保固三年的。」他说,所以灿坤卖场的电视墙,都是用大通的线材。

良兴电子总经理赖志达表示,王英隆经常提早布局、分散布局,所以很多新产品出现时,大通能当第一个,但最难得的是,即使会面临成本提高影响到末端售价及获利的问题,王英隆还是愿意付大把的钱去做认证,「他(王英隆)是很有远见,并以长期竞争力为优先的企业家。」他说。

比如高清影音传输线,它的门槛不高,所以大通进入市场时,有很多竞争者,尤其早期电视画质不佳,传输线品质差也体现不出来,所以当同业用价格竞争时,大通就没有优势。然而,大通却是当时唯一有通过认证的,所以在电视变成四千、八千画素时,线的品质高下立判,许多消费者纷纷回头买大通的线,所以它现在又变成市占第一。

令人讶异的是,王英隆会追求一步到位,也是因为出现了一件令他非常煎熬的商品:行车纪录器。

大通在行车纪录器的市占率,不是第一名吗?为什么王英隆很后悔?二○一二年,王英隆的朋友跟他抱怨行车纪录器拍出来的画面模糊,连车牌都看不清楚,他觉得这也是影像技术的延伸,就决定切入这个市场。

然而,相较电视或汽车的影像传输设备多半在室内,机车的行车纪录器是摆在外面,必须防水、防震,「等个红绿灯,也可以抖得不得了。」挑战很不一样,所以大通的第一代产品问题很多,即使现在产品已经到了第三代,市占衝到了第一,部分消费者的印象依旧不佳。

「就是歷史遗留问题,」这让王英隆领悟,即便每隔数年要换一个主力产品,但「过去做到七十分就很好,现在要做到九十分。」否则就得花更多功夫扭转顾客的印象,会让心很累。

想要做到九十分,王英隆必须亲自带队,但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学团队分工。

他操刀新品,营运交经理人

若以波士顿矩阵(编按:依成长和市占率,把企业分为明星、金牛、瘦狗和问题事业)来区分,大通的每项明星产品,都是由王英隆亲自操刀,等到发展进入高原期,变成金牛事业,就会交由团队营运,且团队规模也会缩小。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新产品不会被挤压,缺乏成长资源,他也不用担心旧产品,可以一心一意在新市场。

这就像是游牧民族,王英隆在外征战,不断找寻新草场,而那些已被占领的旧草场,则交给专业经理人来负责,只要每天数字达标,他不会过问。

「专业团队不一定比家族人才还差。」王英隆举例,大通的有线电视市场是他做起来的,当时市占约五○%、六○%,交给专业团队市占率反而成长到七○%、八○%,虽然市场变小也是原因之一,但团队也得够优秀才能达成。

例如,通路市场的改变,让大通必须更仰赖专业团队、外部的顾问,无法光靠自己的经验法则。

二○一○年左右,台湾3C通路发生了大变化,连锁通路譬如灿坤、全国电子发展迅速,传统的电器行逐渐消失。而大通原本的客户是电器行的老板,现在全变成连锁通路的採购,2C到2B的转换,让业务苦不堪言,业绩也近乎腰斩。

大通电子台湾营业部经理谢政宪指出,以前的合约商全台约两、三百家,每位业务只要负责十几家,且每家都合作了二、三十年,后来变成灿坤、全国电子等连锁通路,全台加起来变成两、三千家,十倍的差距,又是陌生开发,业务根本不知道怎么跑。

当时,王英隆找上了永续企业首席顾问詹志辉,导入一套由客户分析到提案说服的策略销售方法论,结果隔年业绩成长二○%。詹志辉表示,这套方法最困难的,其实是让业务愿意改变工作方法,否则就算老板支持,业务也不一定埋单。

「导入一、两个月,业务经理很痛苦:他不知道策略是什么?」王英隆指出,他不怪员工,策略本来就是老板的事,所以他决定,自己为员工上课,先把策略销售方法论吃透,再用自己的方式转译给员工听,告诉员工每一阶段该做什么,最后成功让员工学会新的销售方法。

赖志达表示,大通的员工都很资深,随便都是一、二十年的年资,但这也可能变成包袱,「当员工变成家人,进步就可能迟缓。」而大通的强项是早一步进入利基市场,这得仰赖极端的创新力,该怎么让老员工催出新点子,就会变成大通未来的挑战。

以前,我们会认为,一辈子只要学习一项功夫,就可以不愁吃穿,但在如今这个环境下,五年之后工作还在不在,没人可知。而从大通的故事中,可以理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大通不痴情,而是情人一直离开,此时,能不断找到新对象,才是真功夫所在。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912期
商业周刊1912期
#大通 #大通电子 #行车纪录器 #延长线